最近,一起“上海教師被丈夫實名舉報出軌16歲學生”的事件引起了公眾的廣泛討論。而在這個事件的影響下,許多戴眼鏡、留中分發型的主播們,被網友誤認為是當事教師或者被質疑是在蹭流量。一些主播不得不放棄了他們長期使用的昵稱,有的在昵稱后面加了“本人名字用很久了勿網暴”,還有一些主播直接發布了澄清視頻。在這場風波中,一些網友僅憑外表特征就指認一些主播冒充“教師”,許多網友也跟風,直接在直播間和評論區發言圍觀,導致許多無辜的主播因為毫無據的罪名而到了網絡暴力的傷害,他們的個人形象、名譽甚至心理健康都可能到嚴重影響。

在互聯網環境下,各種娛樂八卦常常被網友戲稱為“瓜”。無數的“吃瓜群眾”常常不問真假,未經證實就把所謂有意思的信息轉發討論,正是這種傳播影響力,才使得謠言變得可怕。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曾總結:“吃瓜群眾”代表的無非是“無責任、無判斷、無擔當”的“三無心態”。在無數起造謠事件中,一些“吃瓜群眾”們熱熱鬧鬧地圍觀并且站隊發言,當事反轉之后,他們從不反省自己,只覺著所有的錯都是別人的,自己只是被虛假信息迷了而已。但需要注意的是,不發布、不轉發未經證實的消息,本就是一個合格網民的責任。

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6.4%。網絡的發達,使信息傳播更加便捷迅速,謠言也更容易產生和發。謠言之所以為謠言,一是造,二是傳。頂端評論員認為,造謠者固然可恥,但那些熱“吃瓜”的群眾,也應該從以往的眾多事件中思考和反省,多一點求真意識,在發聲、轉載時提高社會責任,“讓子彈多飛一會兒”,不做網絡謠言的幫兇。與此相關的報道顯示,律師認為應該減對多名主播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