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謝宇被執行死刑,這一結果并非法院的單方判決,而是早在他向母親舉起啞鈴的那一刻就已注定。法律只是按程序執行,以確保判決的公正準確。法律的嚴肅威嚴并非僅在于其嚴厲的懲罰,更在于必然。人生無法重來,這可能是最大的憾。死亡象征著永別,無法挽回,通常帶走著最深的。這個20多歲的年輕人心中承載了太多不可告人之事,盡管他寫了5萬字的懺悔信。從天才年,到殺人犯,再到被判死刑的罪犯,他親手編織了一個神話,又親手將其擊碎,留下了一地的不解和震驚。可以說,這個年輕人也是一個可憐之人。從小就被母親過度“關懷”,每天忙于書本和作業,沒有到應有的年生活。即便考大學,仍然被母親的無微不至的所籠罩。當他最終以極端方式擺這種時,生命留給他的時間已所剩無幾。不要責怪這個世界拋棄了他,這個世界本來就不屬于他。或許他的錯在于用孩子般的天真眼看待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某個平臺曾進行一項調查,發現超過一半的孩子在社上屏蔽了父母。這一結果讓一些家長到難堪:他們為孩子付出了辛勤勞,卻沒有得到理解,反而被孩子從社中排斥。父母到底哪里做錯了?曾有一名北大學生12年未回家,寫了一篇萬字長文抨擊父母。在國外,中國媽媽甚至了貶義詞。難道是因為中國父母不自己的孩子嗎?恰恰相反,是因為中國父母太過自己的孩子——到孩子沒有一點自己的空間,到孩子沒有一點自己的時間,到孩子沒有一點自己的私,到孩子沒有一點自己的自由。結果,孩子要麼與父母疏遠,要麼與父母發生沖突。吳謝宇弒母案雖然屬于極端案例,但中國中存在著因父母關而引發的家庭矛盾并不見。高爾基曾說過:“單純地孩子,母也會做到,但善于教養他們,卻是一項偉大的公共事業。”我們常說教育,卻很提到教養,但教養比教育更為重要:教育不足可在以后彌補,而缺乏教養,孩子將難以在社會上立足。教養實際上就是早期家庭教育的現,它是孩子長的天花板,決定著孩子一生的軌跡。吳謝宇之所以能考上北大,表明他的家長和學校在教育上取得了功,可惜的是,他學到的只是如何應對考試。對于一個人的健康長,如何理人際關系,甚至與父母的關系,父母和學校并未教導他。他犯下了如此大的錯誤,當然要為此負主要責任,但在某種程度上,他也是不平衡教育的害者。我絕非為罪犯開,但商低絕對是高學歷學霸的致命傷。正常人的愿都可以通過正常的途徑得以滿足,但學霸往往會將抑,在心長久發酵,最終以一種無法抑制、傷人且傷己的方式發。所謂學霸,并不一定是高智商人群,有時僅僅是因為他將與父母的關系、與朋友的往、與的發展等時間都投到學習中,就如同賭博一般。然而人的并非一塊空心磚塊,它裝滿了各種思想和愿,強烈的心沖突導致了心理預期與外在表現的嚴重偏差,使得一些人的行為出現了前后不一的況。總之,學霸也是人。要是人能像機一樣就好了。正如《三聯生活周刊》所說,這并不是一起普通的母子悲劇,而是一個高學歷家庭的悲劇,這樣的案件更有深刻的悲劇意識和探討意義。經歷與學歷、商與智商、教育與教養,這些矛盾對峙,才釀了這起驚天悲劇。或許羅翔說得對:“只有面臨死刑的威脅,犯罪者才可能真誠悔改。從這個意義上講,死刑恰恰是對犯罪者的尊重,因為只有當他意識到自己的罪過,并愿意獻出生命償還罪債時,他才重獲人的尊嚴。”愿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