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著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信念,張華夫妻于十年前發起立了一家公益基金會。該基金會的主要目標是開展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公益課程,并舉辦各種服務社會的公益活。如今,基金會已經發展壯大,拓展到了30多個公益項目,累計開展項目和公益活總場次超過3000場,益總人數達到20萬人次。對張華來說,這些項目和活的共同點在于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近,張華一家被評為2021年廣州市“十大最慈善家庭”。張華認為,“最大的慈善莫過于拯救心靈,每個人的行為都取決于心。而優秀傳統文化的最大作用是激發人的孝心、恩心和利他心,使我們建立起公心。”

故事始于張華來自山東省,孔子的故鄉。2000年,他和妻子一起來到廣州創業。隨著員工人數的增加,張華面臨著管理上的難題。“早期我們的員工都以自我為中心,只關心自己的利益。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人員增多,但效率卻降低了。”盡管企業蓬發展,他仍然選擇回到學校學習。從2005年到2010年,他分別攻讀了MBA和EMBA學位課程。他學到了先進的管理方法和制度等,但總覺得無法從本上解決問題。2010年,他偶然參加了一堂關于“百善孝為先”的傳統文化課程,深。“我是山東人,對傳統文化似乎并不陌生,但仔細一想,從小到大我竟然沒讀過《大學》、《論語》、《孟子》、《中庸》等經典著作。”張華介紹說,在這堂課上,老師提到現在很多獨生子吃飯要被哄著,大人們常圍著孩子轉,結果孩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人;而從前,吃飯要夾菜,生活中都是先要孝敬長輩。這種鮮明的對比深深啟發了張華。“傳統文化教育無不在,關鍵是讓人們學會關心他人。”張華突然領悟到,“改變人心才是最重要的。”于是,他將幸福文化課堂引了自己的企業。最初是免費為員工開設課程,后來也擴展到顧客、供應商等。到2012年,工廠里只能容納一百人的小教室已經無法滿足學習需求,最高峰時一個月竟有超過1300人報名。盡管備歡迎,也有很多人質疑這里是否有商業目的……是繼續開課還是停止,張華猶豫不決。然而,一位學員的經歷讓他堅定了信心。按照慣例,每期幸福文化課堂最后都會有學員自愿上臺分的環節。當時,一個十七八歲的男孩上臺的第一句話就是“非常謝推薦我來學習的人”。原來,在男孩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離異了,他得不到母,14歲的時候便離家去打工,心懷報復的念頭。直到上完這一期課程,男孩從傳統文化中領悟到自己以前的認識是錯誤的,而且離家幾年來從未給家里打過電話,實在不孝順。“我很慨,這是一種無形中的救助。”因此,公益課程必須繼續下去。2012年,張華注冊立了公益基金會,也是廣東省首家專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金會。

現在,基金會開展了超過3000場公益活益人數高達20萬人次。最近,在廣東工業大學大學城校區,一位中年老師在場運時突然暈倒,幸好校醫院的醫生使用了基金會捐贈的AED自外除進行搶救,僅用了13分鐘就讓老師離了生命危險。基金會于2021年3月啟了AED捐贈項目,開始向地鐵、學校、公園等公共場所捐贈AED除。此外,基金會還設立了藍態AED急救行項目組,該項目組由90多名骨干志愿者組,免費向社會各界和公共場所提供人工心肺復蘇和AED使用的急救培訓。從啟至今,AED項目已經捐贈了300多臺設備,幫助廣州地鐵各個站點實現了AED設備的全覆蓋。此外,該項目組還舉辦了100多場公益培訓,培訓人數達到了8000人左右。張華表示:“我們的項目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是捐贈設備,第二步是開展培訓,第三步是協助各個單位組建志愿者隊伍。”AED項目僅僅是基金會眾多項目中的一個。截至2021年底,基金會用于慈善事業的支出已經超過6000萬元人民幣。

基金會在公益領域已經取得了一定的影響力,但張華深知自己仍于公益之路的起步階段。他深切到,十年的公益事業離不開家人的支持。張華的母親是一名急診醫生,每年除夕夜都是最忙碌的時候。在他小時候,他經常去醫院給母親送飯。那些大年三十的急診室里,有各種況,有被放鞭炮炸傷手的,有因醉酒被啤酒瓶劃傷的……母親甚至忙得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現在回想起這些,張華覺得一個人活著就應該做些有價值的事,慈善的種子已經在他心中悄然生,并對他后來踏上公益之路產生了影響。而妻子也是他事業上的好搭檔。自從二十年前離開家鄉來到廣州創業,到后來立基金會,妻子一直非常支持張華的事業。妻子曾是電視臺的專業主持人,后來常常幫助張華主持公益慈善活。最初注冊基金會時,法定代表人也是妻子。去年,張華辭去了公司的法人和總經理職務,正式為基金會的法人代表,全心地投到公益事業的發展中,而公司的其他業務則給了妻子承擔。

對于基金會的未來發展,張華有了更多的想法。“我們希像AED急救項目、慈善超市等有公共意義的項目能夠進更多的學校、社區等公共場所。同時,從今年開始,我們計劃讓優秀傳統文化學習課程進更多的學校、機關、企業和社會組織,讓更多的人從不同的系統和場合益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