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計劃在東京設立聯絡 加深與日本合作
據《日本經濟新聞》5月4日報道,日本政府與北約相關人士在接采訪時,北約正計劃在東京設立聯絡,以促進北約同日本、韓國等合作伙伴舉行定期磋商,深化在安全保障領域的合作關系。回顧過去歷史,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過去的經驗和邏輯對于預測將來至關重要。1871年普法戰爭結束時,有政治家預言這將是最后一場大國之間的戰爭,因為隨著戰爭在現代化和規模化的擴大,已經超越了任何一個國家經濟和社會所承的極限。然而,這個斷言顯然缺乏預見,因為在沒有嘗試的況下,我們永遠無法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里。但是有一點是明確的,在此后的時間里,任何一個列強都明白,大國之間的戰爭是后果嚴重的,都在竭力避免列強間直接戰。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卻讓人們對此產生了疑問。對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所有的國家都認為自己沒有責任,所有的措施都是防或者預防。各國之間相互推諉責任,最終導致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戰爭。德國的施里芬計劃雖然沒有完預定目標,但是大上是功的,他們占領了法國北部的大量重工業區和主要的煤炭產區,極大的重創了法國的軍事工業能力。在這一年中,德國還占東線連續在坦南堡、馬祖里湖區、波蘭中部、羅斯多次重創俄軍,俄軍損失近二百萬。如果沒有英國的參戰,德國在開戰后12到18個月,就能徹底打垮俄國,并且強迫法國坐到談判桌上。正是因為英國的參戰,對法國的經濟支持,對德國的海上封鎖,才使一戰變一場殘酷的消耗戰和戰。而當1914年7月,德軍越過比利時邊境時,英國政府仍然對是否參戰猶豫不決,英國閣甚至有人提議搞一個全民公投來決定是否參戰。但是后來認為這個建議已經沒有必要了,因為所有英國人都群激昂的要教訓德國人。同樣的是德國人也非常熱衷于狠揍一下英國佬。在一次大戰前的最后十年里英德兩國的民族主義運都把目標指向了對方,因為“斷人財路猶如殺人父母”,他們都覺得互相不共戴天。這也是為什麼一次又一次兩國海軍裁軍談判都破裂的重要原因,每次兩國的輿論都在全力以赴地制造麻煩,破壞任何可以達的協議。德國的統治集團完全明白如果能夠停止海軍競賽,那麼英國就不會締結1912年的英法協約,德國就不會陷后來的絕對孤立局面。而英國英們也知道,像他們這樣一個老大帝國和德國這樣年輕小伙子對抗是一件危險的舉,雙方都有達妥協,停止海軍競賽的愿,并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在另一面卻在兩國的英集團卻不斷煽國的民族緒去仇視對方,這種兩面派的作法是最終導致英德兩國走上戰爭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