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有一種特殊的職業,做包工中介。他們不是用人單位,也不是勞者,而是在兩者之間搭建一個橋梁,為用人單位提供勞務派遣服務,為勞者提供就業機會。他們的收來源主要是從勞者的工資中取一定的比例作為服務費。聽起來似乎很公平,但實際上,這種模式卻藏著巨大的利益空間和用工風險。

中國最大的包工中介之一是一家名為環亞的公司。該公司立于2010年,主要從事外賣騎手、快遞員、保安等低端服務業的勞務派遣。擁有超過100萬名在職員工,覆蓋全國300多個城市。年營業收達到了20.3億元,凈利潤為2.9億元。這樣的數據,在勞務行業中可謂是罕見的。

環亞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利用規模效應和信息不對稱,榨勞者的工資。據環亞招書披,該公司給員工開出的平均時薪為18.6元,而其與用人單位簽訂的平均時薪為30.8元。也就是說,每個小時,環亞就可以從員工上賺取12.2元。如果按照每天工作10個小時計算,每個員工每天就要賺122元。如果按照每月25天計算,每個員工每月就要賺3050元。如果按照100萬名員工計算,環亞每月就可以從員工上賺取30.5億元。這樣算下來,環亞讓勞者一年賺了45%的工資。

除了從員工工資中扣除服務費外,環亞還會從員工上收取各種費用,比如保險費、培訓費、裝備費等等。有些費用甚至是強制的,如果員工不,就無法職或者被解雇。這些費用加起來,每個員工每月要支付幾百元甚至上千元。而與此同時,環亞給員工提供的福利和保障卻非常

據《勞務派遣管理條例》規定,勞務派遣公司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為派遣員工繳納社會保險,并按照當地最低標準繳納住房公積金。但實際上,環亞并沒有完全履行這些義務。據其招書顯示,該公司只為部分員工繳納了社會保險和住房公積金,而且繳納的金額遠低于國家規定。

這樣的況在勞務派遣行業并不見。據《中國勞保障報》報道,全國有超過6000萬名勞務派遣員工,其中有一半以上沒有簽訂勞合同,沒有社會保險和住房公積金。這些員工的權益往往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一旦發生工傷、疾病、解雇等況,他們就會陷困境。

為什麼這些員工還要選擇通過包工中介找工作呢?一方面是信息不對稱,很多員工并不清楚自己的權益和待遇,也不知道自己可以直接與用人單位簽訂合同,而不需要通過包工中介。另一方面是求職難度大,很多員工都是來自農村或者小城鎮的外來務工人員,他們的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都比較低,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此外,他們的工作通常是臨時或者短期的,需要靈活的就業機會和服務。

包工中介利用規模效應和信息不對稱,在用人單位和勞者之間搭建一個利益鏈條,從中牟取暴利。這種模式不僅損害了勞者的權益和尊嚴,也影響了用人單位的管理效率和社會責任。因此,有必要對這種模式進行規范和監管,保護勞者的合法權益,促進勞市場的健康發展。

為了加強對包工中介的規范和監管,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應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強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行:目前,我國關于勞務派遣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存在一些和不明確的地方。有必要修訂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確包工中介的合法、責任和義務,規范其經營行為,保障勞者的合法權益。

2. 加強行業監管和執法:目前,對勞務派遣行業的監管和執法還不夠嚴格,存在一些監管盲區和執法難點。有必要加強對勞務派遣行業的監管和執法,建立健全相關的監管機制和執法手段,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查力度,維護勞市場的秩序。

3. 加強社會輿論的引導和監督:對勞務派遣行業的社會輿論還不夠關注和重視,存在一些誤解和偏見。有必要加強對勞務派遣行業的社會輿論的引導和監督,揭其真實面目和危害,提高公眾的認識和警惕,形對其的力和抵制。

綜上所述,包工中介是一種利用規模效應和信息不對稱,剝削勞者的模式。這種模式不僅損害了勞者的權益和尊嚴,也影響了用人單位的管理效率和社會責任。為了保護勞者的合法權益,促進勞市場的健康發展,有必要對這種模式進行規范和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