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語:人勤春來早,進正當時。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立75周年,也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在黔西北廣袤熱土上,干部群眾用他們的斗故事詮釋著搶抓機遇、克難求進、力拼搏的真實。為此,本平臺特開設“新春走基層”專欄,記者將深基層一線、走進田間地頭,與群眾面對面流、心心暢談,記錄彩故事、人細節和生場景,全面展現全市各地干部群眾凝心聚力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取得的效,生展示全市人民群眾歡樂祥和過春節的喜人景象。

越過尚存積雪的臺階,穿過有些狹窄的石巷,62歲的謝明秀目睹消防員們背著紅背簍,將資一件件遞到手里時,眼里泛起淚。1月23日,七星關區環城北路消防救援站“兩紅(紅背簍、紅水桶)民服務行隊”背著大米、牛、食用油等資,穿梭在市西街道翠西社區的街巷,將這些資送至部分困難家庭。寒天氣,又逢農歷臘月,謝明秀一再招手,將前來探的消防員引客廳,十幾平方米的空間一下子熱鬧起來,拉著其中一名消防員的手,關心起他們的春節:“孩子們,過年都回得去家吧。”

第一次參加“兩紅”志愿服務的青年突擊隊員潘明航有些。即將到來的春節,將是潘明航在環城北路消防救援站度過的第一個春節。對于他來說,今年“回家”,“回”的是畢節萬千百姓的家。“消防站里的老同志常說,守好崗,就是守好家。”直到進農歷臘月,潘明航才真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我們的后是萬家燈火,我們的守護,是送給老百姓最好的心意。”

“這是一份籌備已久的心意。” 談起“兩紅民服務行隊”,環城北路消防救援站政治指導員葉憲斌陷回憶。2011年1月,為了應對寒天氣,環城北路消防救援站的消防員們背著背簍、踩著雪,穿梭在山間小道,把近兩噸米面糧油送進偏僻村寨,給村民帶來最實在的幫助。  同年8月,黔西市部分村莊因天氣炎熱,生活用水缺。為了讓群眾有水喝,消防員們組建“紅水桶”抗旱救災攻堅隊,將飲用水送到群眾家里。這支隊伍,被村民親切地稱為“紅背簍”。

“穿上這戰斗服,就要對得起老百姓對我們的信任。”環城北路消防救援站方勇說,作為第一個帶隊進山的“紅背簍”,方勇與戰友們一直在探索更實際的服務形式。近年來,畢節市消防救援支隊將“紅背簍”“紅水桶”深化為“兩紅”行,涓滴意念聚合畢節消防全指戰員共同的服務力量。 2022年暑期,“兩紅民服務行隊”先后出消防救援人員千余人,參與抗旱保民生行210次,為兩萬多名群眾送去生活用水3100余噸,5400余畝農田得到有效灌溉。

“要服務,就要幫到真正需要的人。”葉憲斌說,這次行,“兩紅民服務行隊”聯合翠西社區深排,打算用“紅背簍”將溫暖送到更需要幫助的居民邊。謝明秀一家,為服務隊的首選對象。

傍晚將至,炊煙漸起,寒冬里春節的氣息漸漸飄近。21歲的潘明航一邊幫忙做家務,一邊與謝明秀聊著春節的打算:“我準備下個月26號休假回家,和爸媽補一頓年夜飯,那天也是我的生日。” 謝明秀邊聽邊點頭:“好好好,那你有什麼喜歡吃的?除夕那天到我家來,我給你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