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由老齡社會30人論壇、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院、信息社會50人論壇、陜西省黃陵縣衛健局聯合主辦的“共養老前景如何?”專題研討會上,國家信息中心首席信息師、信息社會50人論壇理事張新紅作了專題分,提出了13種“共養老”模式。共養老有哪些服務模式?未來又備怎樣的發展前景?張新紅認為,現有養老困局需要被打破,而共養老則是數字化、老齡化與高質量發展“三期疊加”自然耦合的必然產,是養老資源優化配置的新模式,也是老齡生活的新方式。共養老有獨特的優勢、特殊意義和巨大的潛力,歷史機遇不容錯過。

張新紅提出了13種共養老模式,包括候鳥式養老、抱團養老、搭伴養老、眾籌養老、共姥姥、時間銀行、共陪護、共監護、共社區養老、共養老院、房地產轉型、轉向養老中心、虛擬養老院以及共家庭養老院。這些新型養老方式旨在滿足多樣化和個化的養老需求,以及更好地整合社會資源,提高養老服務的效率和質量。

張新紅認為,當前的養老問題可能更為復雜,居家養老或者靠子養老的難度會越來越大。整個社會對于養老的準備不僅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在資源配置的能力和效率上也相對較低,現有的養老機構、模式的服務功能、服務形式、服務效果也都不盡如人意。因此,共養老作為一種新型養老方式,正在逐漸到關注。

養老的目標是盤活全社會的養老資源,用共的方式讓現有資源的作用最大化。這種方式的特點是依托互聯網、使用權分、海量供需自如對接。文章提到,共養老是數字化、老齡化與高質量發展“三期疊加”自然耦合的必然產,是養老資源優化配置的新模式,也是老齡生活的新方式。共養老有獨特的優勢、特殊意義和巨大的潛力,歷史機遇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