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摳門”教授捐300萬真金白銀

77歲的河南農業大學王澤霖教授的金錢觀曾經引起了廣泛爭議。有人認為他對自己太“摳門”,盡管擁有靠著眾多發明專利獲得的億萬家和高額的退休金,但他卻不懂得“”。他一直過著節儉質樸的生活,至今仍住在幾十年前沒有安裝電梯的舊家屬樓里,每天騎著電車買菜和出行,即使可以步行或騎車,也從不坐公車,更不用出租車。他甚至連一件像樣的新服都沒有,參加會議時只能穿著磨損嚴重、松松垮垮的舊服。

然而,也有人認為他對國家太“大方”。2020年初,他捐出多年來積累的科研轉化結余8200多萬元,用于助建P3實驗室;隨后,他又捐出300萬元個人獎金,用于支持青年人才的科研創業。他表示:“我已經老了,但是科研事業一定得后繼有人,這些錢只有用到更需要的地方去才有價值。”

有人還批評他對自己的孩子太“無”。他為什麼要把所有的錢都捐出去,一點也不給自己的兒留下?他養育兒的目的是什麼?這些爭論讓我想起了孟子所說的:“窮則獨善其,達則兼濟天下。”雖然很多人都知道這句話,但真正能夠做到的又有幾人呢?

二、團王興捐價值100多億

與農大教授相比,團創始人王興等中國頂級富豪們也捐過不錢,而且捐款規模往往達到了100多億。然而,他們對捐款方式和對象有特殊的要求:基本上都是捐給了自己的基金會。比如,比爾蓋茨幾百億捐給了比爾蓋茨基金會,團王興147億捐給自己注冊在維京群島的基金會,小米雷軍145億捐給自己注冊在香港的雷軍基金會和小米基金會。

這些富豪們捐出的不是現金,而是票,價值100多億。雖然捐給了基金會,但基金會不能將票賣出換現金,只能利用票分紅的錢來做慈善。這些富豪們這樣打細算的目的其實很明顯:一方面,雖然他們捐出了錢,但仍然控制著基金會。如何使用捐款,仍然由他們來決定。實際上,他們只是將錢從個人賬戶轉移到了基金會賬戶,錢放在哪里并不重要,關鍵是由誰來支配。另一方面,這樣做可以有效避稅。據我國政策規定,企業在年度利潤總額12%以用于公益捐贈的部分免繳企業所得稅,而個人捐贈額未超過應納稅所得額30%的部分免繳個人所得稅。此外,符合《慈善法》規定的非貨幣資產捐贈無需繳納增值稅。還有一點是能夠為企業家樹立良好的形象,進一步提升企業的譽度。

三、看清現實請為他們點贊

通過對比這兩種不同形式的捐款,我們不僅要嘆像農大教授和香港邵逸夫先生這樣毫無雜念、純粹捐贈真金白銀的偉大行為,而且在大力倡導慈善事業的同時,我們還需要加強對企業家和慈善組織行為的監督和管理,確保慈善事業的全面、真實、公開、明,避免發生類似郭事件和陳標慈善作秀事件對慈善事業信任的危機。只有這樣,才能讓慈善真正落到實,讓人們能夠放心做慈善,讓窮人真正得到救助,讓慈悲之心在世間留存。(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