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正式實施已滿兩周年。隨著數字時代的快速發展,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便利,但與此同時,個人信息泄的風險也不斷增加。那麼,公民的個人信息是如何被泄的呢?南方都市報通過對中國裁判文書網的梳理,分析了2022年1月至2023年9月全國各地法院審結的436起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刑事一審案件。通過分析發現,行業部人員為泄公民個人信息的主要源頭。此外,還有一部分不法分子通過免費贈送游戲皮、禮等方式來盜騙公民的個人信息。
這436起案件涉及了中國26個省級行政區,涉及到了643名被告人和一個被告單位。統計數據顯示,被告人以男為主,占比約七。年齡主要集中在19至60歲之間,其中30至39歲的人員占比最多,達到了43.02%。除了個人之外,單位也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主。例如,在2017年,被告人劉某使用U盤將某縣人社局醫保中心的學生參保信息名單拷貝給了時任合同工王某(已判決),由于懷孕行不便,劉某讓其丈夫蘇某將這份信息名單通過QQ郵箱發送給了當時還未登記注冊的鑫某培訓中心有限公司的卞某(已判決),并讓蘇某告知卞某將收到的參保信息打印出來分發給在職教師進行電話招生。經核查,這份信息涵蓋了2016年到2017年某縣學生的參保信息,共計62686條。鑫某培訓中心有限公司利用這些信息通過電話招生獲利56300元。法院審理認為,鑫某培訓中心有限公司違反了國家相關規定,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并用于盈利活,其行為已構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判罰金六萬元。而劉某作為直接責任人員,其行為也構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判有期徒刑九個月,緩刑一年,并罰金四萬元。
據分析,這些案件中被用于易的公民信息主要涵蓋手機號碼、驗證碼、微信號、房產信息、車輛信息、份證、銀行卡、態人臉視頻等。從信息來源來看,行業部人員為泄公民信息的主要源頭。經過分析,這次梳理的案件中,有165起案件與通信行業的工作人員有關,占比37.84%。公民信息的獲取主要是利用為客戶開設手機卡、辦理手機業務的便利,在客戶不知的況下,將客戶的手機號碼和驗證碼發給上線,用于注冊京東、微信、淘寶、抖音等件的新用戶,從而獲取“拉新”傭金。此外,還有一部分案件中的公民信息來自房地產、快遞、管、機車檢測、證券等行業的從業人員。值得注意的是,房地產中介人員也為了購買公民信息的主要群之一。這次梳理的案件中,有27起案件涉及到房地產中介人員為了提高業績和增加收而從他人購買業主信息。
除了行業部人員的泄,這次梳理的案件中還有25起案件使用了“提供微信賬號和碼幫助充值游戲點券、贈送游戲皮”等方式來盜騙他人的微信賬號。例如,在2022年5月初,被告人黃某1、史某、黃某2、王某四人共同商量盜賣微信賬號。他們從某聊天件購買QQ賬號,然后利用這些賬號建群、增加,以免費領取王者榮耀英雄皮和點券為名,騙取微信賬號的信息(包括賬號、登錄碼、支付碼),再通過聊天件出售這些盜取來的微信賬號信息。這四人共計盜取了200余條微信信息,獲得了超過兩萬元的非法所得。另外,一些案件涉及使用“黑客”技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例如,在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期間,被告人王某利用計算機互聯網黑客技,多次非法侵相關網絡貸款平臺和網站系統,竊取注冊用戶的個人信息(包括姓名、手機號碼等),并將這些信息出售給被告人勵某。2021年3月至5月,被告人任某和王某一起實施了上述犯罪行為,將竊取的貸款平臺和網站系統注冊用戶的手機號碼出售給了勵某。
從法院的判罰況來看,643名被告人中有16人被判罰金,348人適用緩刑,65人被判拘役,214人被判有期徒刑,占比33.28%。其中,有12名被告人被要求在緩刑期間止從事通訊業務工作或與個人信息相關的活。在罰金方面,約有十分之一的被告人被罰款超過5萬元。除了刑事判罰外,這次梳理的案件中還有59起案件類型為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共有89名被告人除了承擔刑事責任外,還需要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主要包括賠償和在上公開賠禮道歉等。例如,在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期間,被告人黃某為了謀取私利,利用其在江門市新會區某電訊店為顧客辦理開卡等業務的便利,未經顧客同意,擅自將顧客實名辦理的手機號碼和接收的驗證碼出售給他人,用于注冊京東、淘寶、58同城等件的賬號,每功注冊一個賬號可以獲得1.5元至20元的利潤。據統計,黃某非法獲得的違法所得共計17774元。江門市新會區人民法院判定,黃某違反了國家相關規定,將在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給他人,其行為已構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據微信聊天記錄、微信支付易明細、證人證言、被告供述和辯解、公告等證據,法院認定黃某的行為侵犯了不特定多數公民的個人信息安全,造了公民個人信息的非法泄和傳播,損害了公共利益。江門市新會區人民法院判黃某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緩刑二年,并罰金2萬元;此外,黃某還被要求支付賠償款17774元,并在國家級以上上公開賠禮道歉。
通過這次的梳理,我們可以看到在過去的兩年里,公民個人信息泄的案件呈現出多樣化的況。行業部人員為主要的泄源頭,而免費贈送游戲皮、盜騙微信賬號等方式也被不法分子利用。盡管法院對這些犯罪行為做出了嚴厲的判罰,但我們仍然需要加強對個人信息保護的意識,同時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以確保公民個人信息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