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后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討論與分,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力~

李芳,今年50歲,10年前我的老公去世后,我一直孤單地生活著。直到15天前,我在一個網上相親網站認識了張強,今年61歲。我們剛認識那會兒聊得的,很快就決定見面,然后住到一起試試,看看是否契合。

"你好,請問您是李芳嗎?我是張強。”他有些靦腆地跟我打招呼。

"啊,你好你好,我就是李芳。很高興認識你!" 我熱地與他握手,并且主地給了他一個擁抱。張強顯然有些驚訝我的熱,臉上出了些許不知所措的表。但還是禮貌地說:“我也很高興認識你,咱們進去坐吧。”

我們找了一個較僻靜的位置坐下,點了兩杯咖啡,開始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起來。

"張強,你單很久了嗎?"我開門見山地就問出了這個問題。

"哦,真是辛苦你了。一個人生活肯定很不容易吧。”我有些心疼地說。

"也還好,習慣就是了。”張強淡淡地說。

"那你為什麼想找個伴啊?"我又好奇地問。

我會心一笑,也誠懇地說:“我也一樣。一個人實在太孤單了。我老公走了這麼多年,一直沒人照應。現在也想找個伴,畢竟年紀大了,總想有個家。”

"是啊。”張強頷首。

我們又聊了一會兒家庭背景、工作經歷等事宜,覺得兩人氣氛不錯,于是興沖沖決定今晚就同居試試。

張強支支吾吾地說:“我有個朋友突然病重住院了,我去醫院陪他到深夜。回來路上車子又拋錨了,所以才遲到的。對不起啊。”

我狐疑地看著他:“真的嗎?我倒想看看你的車子出了什麼故障,需不需要修理。”

張強一聽有些心虛,但還是出一個笑容說:“車子已經修好了,你不用心。”

這更加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覺張強肯定有問題。于是我開始時刻盯著他的一舉一,生怕他再去見些可疑的人。

凌晨兩點,我蹲在小區門口張許久,終于看見張強的影從黑暗中現。他神神地四一番,然后快步走向一個我不認識的中年子。我眼睜睜看著那子熱擁抱了張強,二人低聲細語不知在談論什麼。我再也忍不住了,沖上去質問張強:“你到底在搞什麼鬼?這個人是誰?你們關系不一般吧?”

張強被我這一嚇,臉刷的變得死白。那子也手足無措地看看我又看看張強。我這才稍微相信了一些,但心里還是有些怨氣:“就算你說的是真的,但你也不應該對我瞞。我們才同居沒幾天,你就這樣背著我的,我怎麼能不起疑心?”

“這些都是你寫的?”我有些驚訝。

“明白明白!我保證以后會跟你完全坦誠相待。”張強連連點頭。

那男子讓開一步,向里面招呼道:“老張,你朋友也來啦?”

我愣在原地,完全無法理解眼前的景象。張強走上前來,系著我的手說:“芳,讓我解釋一下。我瞞著你,是因為最近我們正在策劃一些政治活,擔心你知道了會暴。我真的不是來腥的,你要相信我!”

我甩開他的手,怒吼道:“政治活?這和寫小說也扯不上關系了吧!你們到底在策劃什麼?我今天一定要弄個水落石出!”

房里的人們面面相覷,場面一時很尷尬。過了好一會,一個頭發花白的老者站起來,朝我招招手說:“年輕人,你坐下來,我跟你詳細解釋一下這是怎麼一回事。”

我聽后稍明白,但還是有些不解:“我并不反對你們的政治主張,但為什麼要瞞著我?”

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在這個集會上的,都是一些為社會奔波了一輩子的老人。他們期通過自己微薄的力量,爭取到更多的養老保障。而他們的孩子,已經習慣了沉默和順從這社會的安排。我不為老者們傾注的真心和努力而容。

“張強叔叔,我理解你們了。你們是為了我們這些晚輩著想,我很佩服你們。只是你也要信任我嘛,我是你未來的伴,我們之間怎麼能有隔閡和瞞呢?”我聲勸導道。

張強點了點頭,握住我的手說:“抱歉芳,我真的只是不想讓你擔心。從今往后我再也不會對你瞞任何決定了。讓我們重新開始,好嗎?”

我微笑著回握住張強的手:“好,我原諒你了。讓我們攜手完剩下的人生路程吧。”

從那以后,我和張強的關系越來越親。我不僅全心全意地支持他的社會活,有時甚至會親自參與進去,為那些老人們打抱不平。張強也不再對我有任何瞞,我們之間建立起了無話不談的信任基礎。就這樣,我們的同居生活已經度過了兩年的時間。

老實說,這兩年并不都是風平浪靜、和的。我們之間依然會有分歧與爭吵。比如,我早睡早起的生鐘和張強的徹夜書呆子作息完全南轅北轍。每天我起床做早飯的時候,他往往剛剛在書桌前睡著不久;但到了凌晨兩三點,他又開始跟我搶著看電視,不讓我睡好覺。不僅如此,我們在很多價值觀念和生活習慣上也頗有分歧。比如,我認為應該經常打掃衛生、讓家里整潔干凈。但張強的公寓一向糟糟的,到是他堆的手稿和書籍。我沒為此數落他,讓他學會收拾屋子。但張強對此不以為然,強調自己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活環境。

盡管有種種不和諧音,但我和張強之間依然存在深厚的基礎。我們都經歷過失敗的婚姻與悲傷的離別。如今終于找到了生命的另一半,學會了互相包容與理解。

有一天,我的一個老學生來我家做客。還是個大學新生的時候,我就認識了。如今已經三十出頭,有自己的家庭和事業。我有些惱火地問:“怎麼不配了?我們是自由,憑什麼判斷不配?”

解釋說:“我的意思是,你們在興趣好、生活習慣、格脾氣上都差那麼多,日子過得不會很幸福吧?我看你們除了孤獨,沒有任何共同語言呀。”

我沉了一會,坦誠地說:“的確是這樣,我們之間存在太多差異。但正是這些差異,反而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富多彩。因為每一次不理解和爭吵,都讓我們有機會去認識對方、理解對方。這是我過去30年婚姻生活從未有過的會。”

我的學生聽后,欣地點了點頭。我也突然醒悟到,一段起伏的過程,往往最終會沉淀下更加牢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