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兩次造訪北京前門的“老舍茶館”,每次去除了欣賞茶藝表演和品茶外,總會花些時間觀賞茶館的裝飾。茶館里擺放著老北京茶館的微模型,大約有五六種不同類型的茶館模式,包括文人墨客聚集的、挑夫苦力聚集的等等,類似于如今的微信朋友圈。在過去,茶館是信息流、產生和分的場所,人們在這里建立了的聯系。然而,如今的茶館已經為一種“商業形式”,失去了最核心的“流意見”的功能。現如今,人們在茶館里坐下,更在乎的是茶點的味,而非流。過去沒有網絡和微信,卻有高質量的“朋友圈”。人們面對面流,場景化的流方式讓他們能夠聞到茶香、聽到真實的語言,看到對方的神態。但網絡朋友圈給我們的覺完全不同。如今,即使在同一個辦公室里,人們也更愿意通過網絡流,藏著自己的真實。在虛擬的世界里,人們藏自己,努力不讓。我的微信朋友圈里有近千位好友,但每次參加會議,只有打開手機才恍然大悟:“原來你是XX,我們早已是朋友了!”雖然互相點贊、送笑臉、熱評論對方的食、旅游照片等,但實際上兩人卻并不認識。人際通是社會發展的基本框架,只有通過相互通,才能產生相互影響、了解對方,達到行上的協調一致。我出生在一個有著近千人的山村,傍晚時分的村口就了大家流意見的地方,幾十個人陸續聚集,有人離開,也有人加。我也常坐在村口,聽鄉親們講國家大事和家常瑣事,非常有趣。不過,母親經常告訴我,有些人的話是真的,有些人的話是假的。母親是通過人們的品行來做出判斷的。村口的“意見場”持續了數十年,這就是真實的農村朋友圈,因為每個人都是真實的,不掩飾自己,即便偽裝,也因為大家生活在同一個場景中,我也能辨別出他們所說的話是否真實。這是網絡流所無法做到的。在線流永遠是干的,盡管微信推出了許多表包,仍然無法傳達所有信息。只有和對方坐在一起,看著對方的表,聽著他講話的抑揚頓挫,才能獲得多維的、全息的信息。聽到一個故事,一家生產凈水的大企業讓一位副總帶領研發團隊,團隊員大多是年輕人。由于團隊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副總主要通過微信群進行工作通,后來甚至采用視頻會議。然而,一年多后,三位技骨干相繼離職,這導致研發項目停滯,對企業造了嚴重影響。副總對這三位技骨干的離職一無所知,這讓他十分被。他覺得微信群氣氛很熱烈,大家都很團結,怎麼會發生這樣的離職事件?然而,他忘了一點,微信群的通并不是深層次的流,而只是用來發布簡報的。網上的流很難產生思想上的撞。面對面流才是最實用的方式。有些有能力的同事,如果長時間限于網上的文字流,而沒有面對面的思想流,你將失去獲取高質量信息的機會,也失去了相互的信任聯系。我們越來越離“親耳聽到,親眼看到”,而是通過支離破碎的網上文字和各種“腦補”,把一個人拼湊起來,以為這就是全方位的通,其實這完全不是。技只是一種工。網絡通永遠無法替代面對面的流,因為只有當和對方坐在一起時,才能真正到多維的、全息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