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的第60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熱點議題為了會議的焦點。在一場討論印太安全的會議上,我國原外部副部長傅瑩遭到了德國政客的故意刁難,但的反擊卻讓觀眾們捧腹大笑。據觀察者網19號發布的報道稱,德國社民黨聯合主席克林貝爾在發言過程中,將烏克蘭問題與臺灣問題進行錯誤類比。傅瑩卻巧妙地避開了對方設好的話圈套,有力地闡述了“兩岸之間不存在所謂國際邊界”這一基本事實。就在傅瑩的回答結束后,克林貝爾放在桌邊的話筒突然落,引起了現場觀眾們的陣陣笑聲。傅瑩在會議期間對許多西方聽眾關心的議題作出了正面回應。例如在“南海航行自由”問題上,傅瑩明確指出,商船在南海水域的航行是否安全,航運業是最有發言權的。與會期間,傅瑩對德國政客的作表示理解,但也指出這實際上是在尋找機會迫我方直接介俄烏沖突。德國作為歐盟的領頭羊,在援烏行于最前線,但這場沖突對德國帶來了實質的經濟衰退,讓外界懷疑德國與俄羅斯究竟誰才是被制裁的一方。烏克蘭外長庫列在參加慕安會期間功邀請到我國外長王毅進行對話。王毅外長明確表示,中方始終堅持用政治解決問題,不拱火澆油、不向沖突方出售致命。庫列會后在社上發文稱,雙方一致認為,保持兩國各級別接并進行對話是十分有必要的。值得一提的是,澤連斯基政府對和平呼聲的排斥力度正在降低,這與國際社會的努力斡旋以及歐援烏后繼無力有著直接聯系。無論如何,西方對中國的理想化態度已經離了現實,遲遲無法從烏東的戰爭泥沼中而退。烏克蘭在開年之初遭遇了“阿夫杰耶夫卡大撤退”,對歐盟和國來說或許是個用來制訂退出機制的良機。如果西方繼續執迷不悟,投本恐怕會在今年累積到一個讓他們難以承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