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國與國之間還是人與人之間,要想建立良好的關系,相互信任是不可或缺的基礎。缺乏信任會導致合作流的障礙,進而產生分歧和沖突。《古文觀止》第二篇選自《左傳》的《周鄭質》,講述了公元前720年左右的故事。當時,周王朝的當家人是周平王,他先后任命鄭武公、莊公父子擔任執政大臣,總攬朝政。然而,平王私下又與虢公、莊公共同掌握朝政,莊公得知后對平王懷恨在心,決定當面質問。然而,平王卻否認此事,雙方的相互猜疑由此產生。為了勉強維持互信關系,周平王和鄭莊公互派兒子作為人質。然而,當周平王去世后,周王朝將全部朝政給虢公,激起了莊公更大的憤怒。莊公派兵在四月份收割了周王朝下轄小國溫地的麥子,秋天又去收割了周的谷子。如此一來,周王朝和鄭國之間結下了仇恨。

君子說:“信任不發自心,即使換人質也無法取得有效果。只有彼此真誠相待,遵循禮儀和規范的條約,即使沒有人質,雙方也能建立起互信關系。只要雙方備誠信,即使招待對方的是茶淡飯,也不會到責備。這正是君子之間淡如水的往方式。更何況,建立在規范的禮儀和完善的條約之上的兩國關系呢?

然而,現如今的國際關系卻讓人擔憂。以國為首的某些西方大國,在理與其他國家的關系上毫無誠信可言,輒就撕毀條約,一旦不符合自利益就宣布退出國際組織,肆意踐踏國際秩序,給世界和平帶來巨大的危險。這些國家憑借自的科技優勢,對其他國家進行技封鎖,以此對他國施加力,非常不仗義。他們對其他國家完全不信任,通過技手段對他國政要進行監聽。近期,國在國際社會上的行為已經到了喪盡天良、恬不知恥的地步。而在個人層面上,也存在許多缺乏誠信的行為。比如,向朋友借錢本來答應一個月還清,卻不斷逾期不還,導致好朋友變了仇人。當然,也有很多守信的人值得我們學習,比如季羨林先生幫助新生看行李的故事,清潔工原地等候巨額失主的故事,以及大哥為去世的弟弟償還債務的故事。

總之,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昌。我們每個人都應從自做起,為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只有建立了真誠的信任,才能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和穩定的國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