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跑口記者”記錄司法溫度與力度

他們,可能是一年來最忙的人之一,撲下子,沉下心去,深審判執行第一線采訪報道。他們,肩扛“長槍短炮”,指間“筆走風云”,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他們,見證、記錄人民法院圍繞“公正與效率”工作主題,做深做實能司法,扎實推進審判工作現代化的生實踐。

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聯合人民法院新聞傳總社,近期陸續邀請“跑口記者”講述2023年采訪報道人民法院工作的會和,與讀者一起重溫他們在這一年的代表作品。想看到這些“跑口記者”的廬山真面目嗎?想知道他們關注人民法院的哪些工作、案件和故事嗎?一起來圍觀吧!

中國證券報記者 昝秀麗

高水平金融審判助推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治國憑圭臬,安邦靠準繩。資本市場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水平的金融審判和法治建設的保駕護航。2023,人民法院妥善審理涉及資本市場領域等關系大局的案件,依法嚴懲危害、破壞經濟發展的行為;《關于優化法治環境 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指導意見》的出臺,持續優化民營經濟發展法治環境。2023,守住老百姓“錢袋子”,最高法不斷以行詮釋司法的溫度、力度、深度,發布老年人權益保護典型案例,依法從嚴打擊私募基金犯罪典型案例,依法懲治通過虛假訴訟逃廢債典型案例,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新要求新期待。

2023,我有幸見證了多個金融領域首案的誕生:中國證券集訴訟和解第一案澤達易盛案生效——7195名科創板投資者獲2.8億余元全額賠償,人均獲賠3.89萬元;全國首例由投保機構代位提起的向公司董監高追償的案件落地,上市公司獲3.35億元全額賠償;全國首例保險公司重整案裁定……司法“組合拳”為金融業畫出“紅線”,讓違法經營者為其違法行為付出沉重代價。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新征程上,“法治種子”將在資本市場更多領域開花結果,一個樞紐功能更好發揮,法治功能健全的中國特現代資本市場不再遙遠。

代表作品依法保護 以案促治 發揮合力護航民營經濟 法治建設見力度顯

● 本報記者 昝秀麗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印發以來,最高人民法院相繼發布人民法院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典型案例,《關于優化法治環境 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指導意見》,以及涉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家人格權保護典型案例等,彰顯始終堅持“兩個毫不搖”的立場,亮明人民法院優化營商環境護航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態度。

有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就民營經濟發展提出建議的代表委員評價,人民法院近期持續優化民營經濟發展法治環境,為民企發展塑造更優營商環境,舉措實、力度大,為民營企業吃下“定心丸”,也必將有效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依法保護 增強發展信心

民營企業預期轉弱、信心不足是近幾年經濟領域的一個重要話題。扭轉預期、重塑信心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工作,法治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以法治的確定穩定市場預期、增強發展信心”,這是擲地有聲的宣示,更是念茲在茲的行

“制訂司法解釋加大對民營企業工作人員腐敗行為懲和追贓追繳力度”、“依法規制民間借貸市場‘砍頭息’、‘高息轉本’等象”、“降低民營企業的融資本”、“加強對平臺企業壟斷的司法規制”、“依法審理虛假宣傳、商業詆毀等不正當競爭糾紛案件”……最高法發布《指導意見》,回應關切,并提出務實有效舉措。

此外,最高法近期接連舉行的多場涉民營企業典型案例發布會,傳遞出人民法院推進涉案企業合規改革、切實保護民營企業名譽權、有力維護民營企業家人格權益的積極信號。

“今年以來,最高法聚焦優化法治營商環境,出臺一系列文件和舉措,營造了公平競爭、有序開放的市場環境。”全國人大代表,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周云杰說。

在代表委員看來,人民法院的能司法給民營企業帶來新的生機。全國人大代表、依文控有限公司董事長夏華表示,近年來,人民法院在司法保障民營經濟發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加大普法力度,推企業將合法、合規經營變自覺。尤其是“抓前端、治未病”,從源頭上助力解決民營企業合規問題,護航企業健康發展。

“人民法院充分發揮司法在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中的職能作用,從訴訟服務、知識產權保護、智慧法院建設等方面,全方位提升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工作的力度、溫度和速度,最大限度釋放司法服務效能,使優質的司法環境切實為營商環境的核競爭力,為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全國人大代表、蒙牛業研發創新部研發總監史玉東如是說。

接下來,如何進一步強化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法治保障?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張軍用“三個做實”來概括:做實依法保護,加大涉企積案清理力度,保護守信踐諾、弘揚契約神,以法治的確定穩定市場預期、增強發展信心;做實全面平等保護,亮明誠信守法經營激勵、失信違法行為懲戒、一時遇到困難給支持的司法態度,充分激活釋放民營經濟發展力;做實既“真嚴管”又“真厚”,堅持治罪與治理并重,深化涉案企業合規改革,將末端理與前端治理有機結合,既救治企業更警示全社會,讓民營經濟發展之路走得穩走得遠。

以案促治 做實企業保護

中國證券報記者注意到,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有代表委員反映,近年來,輿論場上出現了一些抹黑、詆毀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家的不實言論,疊加網絡侵權行為等,在一定程度上困擾和阻礙了民營經濟發展。回應上述關切,最高法以案釋法,近期先后發布人民法院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典型案例,涉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家人格權保護典型案例,做實民營企業保護。

其中,最高法10月16日發布六件典型案例,對實踐中較為突出的詆毀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家名譽,企業之間惡意競爭、互相詆毀等問題作出回應。

“最高法此次發布的六件典型案例,亮明司法態度、明確價值導向,有利于為民營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堅定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家信心和預期,讓他們能夠安安心心辦企業、謀發展。”全國人大代表、華裕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連增表示。

代表委員還關注到,很多侵犯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家名譽權的行為是通過互聯網實施的。對此,最高法通過案例發布,釋放出“依法規制網絡侵權行為,營造健康清朗網絡環境”的積極信號。

“最高法此次發布的典型案例,充分發揮裁判示范引領作用,向網絡侵權行為堅決亮劍,引導大家依法上網、依法用網,既有利于保障民營經濟健康發展,也有利于網絡空間治理。”全國人大代表、科力爾董事長聶鵬舉表示。

如何幫助被執行民營企業渡過難關也是代表委員較為關注的話題。“在民營企業工作人員涉嫌犯罪的案件中,法院依法能履職,既依法打擊涉案人員的犯罪行為,又盡可能降低因涉案人員被羈押等對企業產生的消極影響,并通過送法進企業等方式,幫助企業加強合規管理、填補管理、化解風險患,促進企業健康發展。”最高法民二庭副庭長付金聯在最高法近期召開的典型案例發布會上,下一步,人民法院還將積極延司法職能,在民商事、行政、執行過程中引導企業守法合規經營,強化防范法律風險、商業風險意識,推進民營企業在法治軌道上健康發展。

凝聚合力 構建保護大格局

在代表委員看來,保護民營企業家、護航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一項涉及多部門、多領域的工作,需各種配套機制的完善。最高法有關部門負責人提出,建立多部門的協作配合工作機制,凝聚合力,構建保護民營經濟發展大格局。

有代表委員表示,以涉案企業合規改革為例,該項改革需各種配套機制的完善,才能最大限度地把涉案企業合規改革作為“訴源治理”這個更本、更為重要的作用發揮出來。

對此,最高法刑事審判第二庭有關負責人介紹,在開展涉案企業合規改革中,最高法刑二庭指導各地法院依靠黨委政法委的領導,加強與檢察、公安等部門的對接,深化協同、形合力,在依法做好案件辦理的同時,及時出臺規范文件、發布典型案例,努力營造良好營商環境。

“加強通協調,凝聚多方合力。”最高法刑事審判第二庭有關負責人表示,要依靠黨委政法委的領導;要爭取檢察、公安等部門的支持,加強對接、深化協同,形合力;要建立起多部門的協作配合工作機制,在司法各個環節為合規留出接口,實現全流程貫通銜接,強化可

張軍近期在全國大法研討班上再度強調,堅持雙贏多贏共贏理念,特別是在辦理行政、破產、執行等案件時,充分運用政治智慧、法治智慧、審判智慧,強化府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