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半老不小的“老資格”經常嘟嘟囔囔、念念叨叨,說什麼“如果仍然堅持人民公社化”道路,今天發展的“一定會更好!”有的描繪特別人,比如說:那會是“村村華西村,南街村!”“工農業,國防、科技20前就實行現代化了!”“以前再發展40年……之大飛機,刻機有了”(注:很多句子錯不通)……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種“如果”句式要立,其先決條件是被實踐證明有“如果”的可能;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已經證明:人民公社那些套路早已被我國國所拋棄,所以這種“如果”的假設,只能是有人仍然昏睡在過去的夢囈!為了更好的對話,我們不妨也進他們的夢鄉,但必須按照已有的“革命邏輯”,看看“如果仍然堅持人民公社化”,現在會怎樣?

第一,按照人民公社的“一大二公”,首先應該是規模越來越大。當時全國26000多個公社,平均每社有4797戶,但這仍然滿足不了各級員的好大喜功,因為公社越大,權力和名氣越大。比如有的縣將248個高級社合并為××縣人民總公社,為此還為“跑步進共產主義的實驗區”。如果照此“跑步”下來,全國一盤棋搞幾個超級大公社,誰敢說不可能?即使按照這個“樣板”,一個縣一個公社,你可別大驚小怪。

第二,就是“一大二公”的“公”,是指“公有化”,消滅私有。包括自留地、自養牲口、鴨豬羊、個人房屋及房前屋后的小樹,都將作為“資本主義尾”逐步砍掉。這已不是假設,是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制決定的。這不由讓人聯想到南街、華西等村,經常被它們“集主義”的“功”引為自豪,可它們卻是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原則雇傭勞、買賣商品,那就對不起,這個資本主義的大尾狼必須砍死!誰敢堅持,那就等著斗你的“走資派”吧!

第三,在“一大二公”的基礎上,“一平二調”又死恢復燃了。一平(平均主義)二調(無償調撥)雖然被否定,但平均主義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我們批了40年的平均主義,但平均主義思仍然嚴重。那是因為能者、智者、公堅克難有創造者總是數,而大多數人則寄希于寧寡而均。人民公社既然“一大二公”,“一平二調”也就有了實踐和組織基礎。大家干,大家得,一切歸“公”,反對私有,正如有公社干部說的“除了吃飯的碗筷,其他都是公社的”。要做到這樣,平均主義是最好的捷徑。可以肯定,這對懶人、人、笨人是特大利好,但那些勤者、忠者、能者的勞積極和創造必然抑,逐漸也隨了大流;但是好是不會“兩極分化”嚴重,可國家經濟的發展和綜合國力肯定比我們東鄰要好的多!

第四,繼續浮夸加折騰。公社必須收高產,社社爭先、隊隊恐后。你社畝產水稻8000斤,我社就報10000斤;你說甘蔗畝產30萬斤,我說紅薯畝產50萬斤……正如歌謠“稻粒超黃豆,黃豆賽地瓜;芝麻賽玉米,玉米比人大;花生香山芋,山芋越冬瓜……”(引自網文)別忘了還要“早請示、晚匯報”、“天天讀”、“天天斗”,還要群眾大練鋼鐵,要村村點火,社社冒煙,廢水流淌,烏煙瘴氣!沒看到“天是蘭的,水是綠的……”,倒是鍋碗瓢盆、門閂箱鼻都拆去煉了鋼鐵,所以鋼產量比解放前倒是翻了幾番……

第五,讓人唯一懷念的就是人民公社的大食堂。剛開始的確不錯,尤其是有領導們來視察時,還要比賽看誰做的香、飯香、菜香,只吃的領導和群眾人人滿流油;但好夢不長,后來連米、面、窩窩頭就咸菜都保障不了;再后來就分糧到戶了。不同于80年代包產到戶的生產責任制,這是人民公社首次也是最后一次分糧到戶的吃飯責任制。還必須說明:人民公社作為一種制,已被實踐證明不適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農業,但其探索的積極意義不能被抹煞;當然,社會主義集化道路仍然需要在改革創新中不斷探索。(21-9-25日,圖片引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