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023年的統計數據顯示,人均壽命由高到低排名如下:上海80.26歲、北京80.18歲、天津78.89歲、浙江77.73歲、江蘇76.63歲、廣東76.49歲、山東76.46歲、遼寧76.38歲、海南76.30歲、吉林76.18歲、黑龍江75.98歲、福建75.76歲、重慶75.70歲、廣西75.11歲、安徽75.08歲、河北74.97歲、山西74.92歲、湖北74.87歲、四川74.75歲、湖南74.70歲、陜西74.68歲、河南74.57歲、蒙古74.44歲、江西74.33歲、寧夏73.38歲、新疆72.35歲、甘肅72.23歲、貴州71.10歲、青海69.96歲、云南69.54歲、西藏68.17歲。

從上述各地區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生活在青山綠水的地方未必能有較長壽命,江南魚米之鄉的壽命也存在差異,浙江、江蘇的人均壽命不如上海。同時,在北方地區,河北的壽命不如北京長。而工業欠發達的西部地區,空氣質量優良,但人均壽命反而較低。而青藏高原的藍天白云下,人均壽命最短。

上海、北京之所以壽命較長,是因為這兩個城市是我國名副其實的一線城市,人們的收較高,生活水平也較高。社會健康管理機制健全,人們備良好的健康意識,生活平淡,注重鍛煉。他們不會只顧眼前的快樂,而忽視了未來可能面臨的困難。更重要的是,全國最好的醫療資源都集中在這兩個城市。上海擁有43家三甲醫院,北京則有66家。這些醫院不僅為本市人民提供醫療保健,也為全國人民挽救了許多生命。有了這些醫院的支持,人們能不有較長壽命嗎?

沒有對比就無法知道高低,地市級三甲醫院的病人如果離開氧氣就會呼吸困難,但一旦送到北京,就能得到有效治療。如此高水平的醫療能不影響人均壽命嗎?因此,加強醫療資源的分配以及社會健康管理,也是提高人均壽命的重要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