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家庭和貧困家庭的差距有多大?不大,就隔一場大病。這是一個在知乎上引起熱議的問題,而高贊回答則是通過展示ECMO和ICU重癥監護室的醫療費用來說明這一差距。這個問題實際上及了一個國家富裕程度的關鍵因素,即中產階級的數量是否在增加。中產階級的增加不僅是無產階級向上流的過程,也是一個國家穩定的基石。那麼,我們如何定義中產家庭的生活水平呢?

“中產家庭”這個詞近年來頻繁出現是因為絕大多數人將其視為目標。按照二八定律,社會的大部分財富都集中在數人手中。為了不被落后,大多數人都努力爭取為“中產階級”,將自己的家庭變“中產家庭”。然而,對中產階級的劃分存在巨大的差異。在西方社會,中產階級一般指介于低收和高收之間的人群,他們代表了大多數人。國將中產家庭的標準設定為年收5萬元,而我國尚未明確劃定中產家庭的標準。而且,在各種分析報告中,中產階級的數值也千差萬別。

在2013年,當時的中國勞部工資司長蘇海南表示,我國中產家庭的標準應該是生活富裕、收穩定、職業于社會中等水平層面、群擁有相近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福布斯》雜志曾對中國的中產階級進行定義,他們生活在城市,年齡在25到45歲之間,年薪在10-30萬元人民幣之間,從事專業工作或者是企業家,最重要的是,他們可以自由支配收的三分之一。麥肯錫將年收在10.6萬至22.9萬之間的人定義為中產階級,滿足這一條件的人不在數。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的調查標準則更高,要求月收4.5萬元,年薪50萬元以上,擁有房產和汽車,沒有貸款,有150萬元以上的流資金,此外還有其他7個條件。按照這個標準,達到中產家庭的人數就非常有限。胡潤研究院連續第11年發布的《2019年胡潤財富報告》顯示,大中華地區有600萬“富裕家庭”,擁有千萬資產的“高凈值家庭”數量達到198萬戶,擁有億元資產的“超高凈值家庭”數量達到12.7萬戶,擁有3000萬元的“國際超高凈值家庭”數量達到8.4萬戶。截至2018年8月,中國大陸中產家庭數量達到3320萬戶,其中新中產家庭超過1000萬戶。北京是中國中產家庭最多的城市,其次是上海。

實際上,胡潤研究院并不是唯一給出“中產家庭”標準的機構,還有其他一些機構和個人對中產階級進行了定義。財經作家吳曉波等人在2019年新中產峰會上發布了《2019新中產白皮書》,詳細解讀了凈資產方面的標準。新中產家庭的凈資產中位數為371萬元,平均負債為112萬元。其中,房貸是主要負債來源。凈資產是指負債和凈資產的總和。近年來,新中產家庭的生活水平相對較前幾年有所下降,更符合實際況。盡管互聯網上有很多聲稱月薪過兩萬元生活艱難、邊幾百萬收的說法,但其實這些只存在于網絡之中。中國有14億人口,納稅人只有6000萬。目前個稅起征點為5000元,也就是說,達到5000元標準的人已經是全國收水平前20%的人群。看到這個數據,我們會發現之前關于年薪百萬、財務自由的討論大多是“假象”。

今年年初,騰訊理財通和21世紀經濟研究院聯合發布了《2019新中產家庭消費與理財報告》,對新中產群的收、消費和投資況進行了詳盡調研。報告指出,中國的“新中產家庭”除了家庭年收達到20萬元以上的財務指標外,還備以下特征:普遍接高等教育,從事專業或管理崗位,備獨立思考神,有主見,不盲從,理消費,注重品質和實用,有持續學習提升的計劃。按照這個標準,中國的“新中產階層”數量被廣泛引用為4億。而最新的專家定義是由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在《楊瀾訪談錄》中提出的,據國家統計局的標準,中等收人群的標準是:三口之家,年收在10到50萬元之間,擁有車、房和旅游能力。與各種報告中提到的標準相比,很多網友對“中產家庭”的標準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有人認為年收達到10萬元就可以算中產家庭,有人認為月薪至要過萬,加上年終獎一年的收要達到15萬元才算中產家庭,還有人認為年薪不超過20萬元就是“窮人”,達到20萬元才算是中產家庭的門檻。還有人認為要看地區,一二線城市的標準肯定不同。在一線城市,月薪過萬的人可能生活拮據,但在三線城市,生活可能相對富裕。

然而,看似鮮亮麗的中產家庭實際上也承擔著自己的力。在一篇專業報道中,一位媽媽講述了自己孩子的教育開銷,但從中可以發現們似乎不敷出。有家長算了一筆賬:一年至需要20萬元用于孩子的教育,一門課的輔導費用就超過一萬元,而一對一輔導更貴,每次600元,每次2小時。三門課的補習費用就達到了5萬元。再加上在線口語課、編程課、羽球課等等,開銷數不過來。看到這些數字,可能有人已經開始擔心如何養育孩子了。據2019年的數據,12.1%的新中產家庭沒有新增儲蓄,18.1%的新中產家庭新增儲蓄占年收比例不超過20%,這說明相當一部分新中產家庭因為支出力無法將更多的收儲蓄起來。

對于中產家庭的標準,每個人的看法可能不同。你認為自己屬于中產嗎?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