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高層頻繁接會晤,顯示出中關系有明顯升溫的跡象。然而,每當與關系升溫的消息發布后,評論區總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改善中關系勢在必然,目前形勢下“中國只需改善對關系則會一通百通,與為敵則是走向不歸路。”“堅持改革開放,發展經濟融世界發達國家群,才是中國的本利益。”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我們現在強大了,本無需改善與國的關系,與為伴,等于養虎為患;中國人民要有骨氣,國制裁我們,亡我之心不死,完全沒有必要臉去跪求國。
仔細觀察,發出前一種觀點的往往“小心謹慎”,而發出后一種觀點的則“理直氣壯”。一旦發出前一種觀點,往往會被持后一種觀點的人所制,會被冠以1450、漢、賣國賊的帽子。為什麼在對關系上,民眾觀點如此分裂?本原因在于國人在看待一件事上,總是容易陷“不右即左”的怪圈。在對關系上,“右”者認為,目前的經濟狀況主要是由于沒有理好與國的關系導致的,似乎只要改善了對關系,一切問題與矛盾都可以迎刃而解;“左”者認為,國就是敵人,奉行“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因此,必須“要丟掉幻想,準備戰斗。”這涉及一個核心問題,中關系到底是什麼質,是不是敵對關系。也許有人會說,中國沒有將國當作敵人,而是國將中國當作敵人。如果這個觀點立,國國務卿布林肯、國財長耶倫為何分別邀請中國高層訪?國總統拜登為何還會邀請我國參加APEC峰會?國與國之間,只要不涉及侵略與反侵略,就談不上敵我矛盾,也不能視為敵對關系。中之間的關系是雙方維護各自利益的競爭關系。敵對關系是講對抗,而競爭關系則是講博弈。在博弈中不能沖行事,要冷靜應對,要有方法、有步驟、有謀略,在博弈中實現自利益的最大化。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不是簡單的“非友即敵”。何況世界上的事都在不斷變化轉移,敵友關系也在不斷相互轉化。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中,化敵為友,化干戈為玉帛的故事不勝枚舉。尤其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倡導的“求同存異”的外方針,這才是我們的大智慧、大格局。在對中關系的認識上,存在不同的觀點是正常的,但無論何種觀點,在關鍵時刻,大家的言論應與國家的國際戰略及外策略保持一致。簡而言之:國誠可貴,但切忌幫倒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