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高層頻繁接會晤,顯示出中關系有明顯升溫的跡象。然而,每當與關系升溫的消息發布后,評論區總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改善中關系勢在必然,目前形勢下“中國只需改善對關系則會一通百通,與為敵則是走向不歸路。”“堅持改革開放,發展經濟融世界發達國家群,才是中國的本利益。”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我們現在強大了,本無需改善與國的關系,與為伴,等于養虎為患;中國人民要有骨氣,制裁我們,亡我之心不死,完全沒有必要臉去跪求國。

仔細觀察,發出前一種觀點的往往“小心謹慎”,而發出后一種觀點的則“理直氣壯”。一旦發出前一種觀點,往往會被持后一種觀點的人所制,會被冠以1450、漢、賣國賊的帽子。為什麼在對關系上,民眾觀點如此分裂?本原因在于國人在看待一件事上,總是容易陷“不右即左”的怪圈。在對關系上,“右”者認為,目前的經濟狀況主要是由于沒有理好與國的關系導致的,似乎只要改善了對關系,一切問題與矛盾都可以迎刃而解;“左”者認為,國就是敵人,奉行“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因此,必須“要丟掉幻想,準備戰斗。”這涉及一個核心問題,中關系到底是什麼質,是不是敵對關系。也許有人會說,中國沒有將國當作敵人,而是國將中國當作敵人。如果這個觀點立,國國務卿布林肯、國財長耶倫為何分別邀請中國高層訪國總統拜登為何還會邀請我國參加APEC峰會?國與國之間,只要不涉及侵略與反侵略,就談不上敵我矛盾,也不能視為敵對關系。中之間的關系是雙方維護各自利益的競爭關系。敵對關系是講對抗,而競爭關系則是講博弈。在博弈中不能沖行事,要冷靜應對,要有方法、有步驟、有謀略,在博弈中實現自利益的最大化。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不是簡單的“非友即敵”。何況世界上的事都在不斷變化轉移,敵友關系也在不斷相互轉化。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中,化敵為友,化干戈為玉帛的故事不勝枚舉。尤其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倡導的“求同存異”的外方針,這才是我們的大智慧、大格局。在對中關系的認識上,存在不同的觀點是正常的,但無論何種觀點,在關鍵時刻,大家的言論應與國家的國際戰略及外策略保持一致。簡而言之:國誠可貴,但切忌幫倒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