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太地區的競爭焦點主要集中在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對于國來說,堅守這兩條島鏈是其在亞太地區的核心地緣利益。而中國要進太平洋,就需要突破第一島鏈,甚至是第二島鏈。然而,對細心觀察的人來說,這張圖所展示的不僅僅是中之爭,更本質的是中日之爭。

如果中國突破了第一島鏈,意味著掌控了東海、臺灣海峽和南海海域,國只能退守到第二島鏈。雖然這對國的地緣利益造巨大損失,但并非致命。國最優勢的兵種是海空軍,在海戰和空戰中,軍能夠充分發揮其高尖武的優勢。從這個角度來看,到第二島鏈,甚至更遠的地方,國更容易發揮自的軍事優勢。

然而,一旦中國突破了第一島鏈,對日本意味著什麼呢?日本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度達到95%,主要來自沙特和阿聯酋。日本是一個典型的出口貿易立國,對歐洲、非洲、中東、南亞和東南亞的貿易對日本經濟至關重要。因此,從印度洋到馬六甲海峽,再到南海、臺灣外海和東海的航線,為了日本的生命線。一旦這條海運航線被切斷,日本將失去中東石油的供應和大量的貿易活,整個國家的經濟將癱瘓,只能任人宰割。

因此,第一島鏈對國來說十分重要,但并非致命。然而,與之相關的海域的海運航線對于日本來說卻是生命線,是日本脖子上致命的絞索。正因如此,中在東海、臺海和南海的紛爭,雖然表面上是中之爭,但核心問題卻是中日之爭。

2022年,日本和澳大利亞簽署了《互惠準協定》,并開始推進與英國的《相互準協定》。這些協定實質上是軍事協作協議,使得簽署了協定的國家在戰爭發時可以隨時轉化為軍事同盟。日本簽署這些協定意味著什麼呢?通過對東亞歷史的考察,可以清晰地看到。

在近代史上,日本通過明治維新開啟了工業化道路,國力迅速增長。然而,日本由于資源匱乏,對外工業化進程離不開能源和基礎原材料的供給,也需要向域外輸出工業產品。因此,日本對島外資源和航運線路的依賴度大幅上升,對周邊地緣環境的敏度也大幅提高。一旦周圍有大國崛起,并有能力威脅或控制東亞及周邊地區的海運線路,就掌握了日本脖子上的絞索,日本就會走上戰場。

過去的農耕經濟模式使得日本的生產效率低下,抵自然災害和環境變化的能力很差。然而,工業化讓日本的軍事裝備水平得到飛速提高,金融業也開始支持戰爭。工業化社會有高度組織,可以支持復雜的大工業活和科學技的運用。因此,當日本進工業化社會后,從組織、軍事裝備水平到金融等方面,其進行戰爭的能力空前增強。與農耕社會相比,這是一次時代的轉變。因此,在兩次世界大戰時期,工業化強國為戰爭舞臺的主角,而那些尚未擺農耕經濟模式的國家則只能扮演輔助角

清朝在日本開啟明治維新后也開始進行洋務運,引進西方科技,建立現代企業,并推思想和科學的近代化。這使得清朝的國力大幅提升,尤其是北洋水師被譽為亞洲第一水師。中國作為亞洲和世界的大國,當工業化快速推進、綜合實力大幅增強,尤其是海軍力量提升之后,對周邊地區或海域的控制力也開始增強。一旦清朝海軍控制了周邊海域,日本的生命線就會到威脅,結果就是甲午戰爭的發。

可以說,中日兩國同時開啟工業化后,基于中國是人口和國土大國、日本本土資源匱乏的特點,日本對周圍地緣環境十分敏,中日戰爭為一場注定會發的戰爭。

然而,甲午戰爭的勝利并未讓日本找到安全。沙俄自克里米亞戰爭以來開始向中亞和遠東地區擴張,并為遠東地區地緣政治的主宰者。沙俄在遠東地區的擴張行激起了日本的地緣政治敏。日本與英國簽訂了《英日同盟》,并在與沙俄的戰爭中擊敗了后者,獲得了地緣政治的安全和經濟的保障。這使得日本走上了軍國主義擴張之路。

如今,日本與澳大利亞、英國簽署了《互惠準協定》,并正在協商與法國的協定。這些協定意味著日本已經準備好戰爭。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政客公開宣稱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并開始公開干涉中國政。此外,日本首相將訪問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目的是加強與菲律賓的安全合作。菲律賓與中國在仁礁的沖突日益激烈,一旦菲律賓對仁礁形實際控制并完軍事建設,將對日本的生命線構威脅。因此,日本與菲律賓簽署《互惠準協定》的目的顯而易見。

之間是否會發戰爭存在不確定,而中日戰爭已經不再是是否發的問題,而是何時發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