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公眾》日報網站12月8日發表了一篇名為《歐洲向國屈服,影響中歐諒解》的文章,作者胡安·安東尼奧·桑斯。文章指出,本周在北京舉行的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以支持合作結束,然而雙方幾乎沒有做出任何實質承諾。歐盟在亞太地區的利益面前屈服于國,布魯塞爾和北京也認識到彼此在地緣政治和經濟觀念上的巨大差距。這是自2019年以來舉行的首次中歐面對面峰會,盡管此次峰會緩和了中歐關系,但雙方仍存在戰略立場上的差距。

中國作為一個新興大國,已經在全球范圍展示了其日益增長的影響力,特別是在“全球南方”。而歐盟盡管在國際經濟舞臺上擁有重要的發言權,但其聲音仍然被國所掩蓋。事實上,歐盟與中國在經濟領域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歐盟對華貿易逆差近4000億歐元,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北京表示,這一數字“不可持續”。歐盟外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何塞普·博雷利也表示,有必要研究中國工業產能過剩的原因。博雷利將問題歸咎于中國,但沒有提到歐洲在競爭力和生產力方面的失敗。

對于歐洲來說,未來的趨勢并不樂觀。今年11月,中國出口出現了數月來的首次增長。這意味著中國工廠正在以較低的價格吸引買家,有可能克服長期的需求下降。因此,馮德萊恩和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呼吁中國擴大市場準并改善歐盟投資者的條件。然而,盡管歐洲要求中國減對歐洲商品的進口壁壘,但歐盟各國政府卻接國對向中國出口高科技零部件的制裁。中國外部發言人在峰會前夕指出:“買賣是雙方的事,如果歐方一方面在對華高技產品出口方面設置嚴苛限制,另一方面希大幅增加對華出口,這恐怕不太合常理。”現在歐洲有不聲音強調,歐洲貿易的問題不在于中國可能設置的壁壘,而在于歐盟相應的強制規定。因此,有必要重新調整歐洲的整戰略,以平衡競爭與合作,從而保證進中國市場。

中國政府一直強調中歐之間的“伙伴”關系,其目標包括凝聚戰略共識、加強政治信任、尋找共同利益點以及在這些領域的合作。歐盟和中國領導人一致認為,有必要在國際舞臺上尋求對話空間。馮德萊恩談到了“共同的經濟和地緣政治利益”。中國政府傳達的信息很明確:中國和歐洲必須致力于建立一個多極世界。這一觀點得到了許多歐洲戰略家的歡迎。然而,中歐之間的差距和競爭仍然存在,歐洲需要重新調整其戰略,以確保與中國的平衡與合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