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家庭規模的小和社會的快速轉型,我國老年人,特別是高齡、失能老年人的照料、康復護理服務需求迅速提高。截至2014年底,我國高齡老年人口數量達到2400萬,失能老年人口接近4000萬。因此,就地養老將為今后未來養老的主要發展模式。

養老服務機構有福利和公益,投資大、見效慢、利潤低、風險大的特點,需要作為公益、福利事業和產業給予扶持幫助。公辦養老機構的主要服務對象應是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另外,目前我國現有養老服務機構數量較多,呈現“東部多于西部“的地域分布特征。

據調查數據顯示,大部分民辦養老機構位于城市,僅部分位于農村。在民辦養老機構中,以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為主的占87%,以提供護理康復為主的占10%左右,以提供臨終照護為主的占3%左右。而民辦養老機構的收費標準明顯高于公辦養老機構。

然而,養老機構發展面臨諸多問題。由于養老機構發展政策不夠完善,競爭機制不夠健全,導致養老機構定位不清、結構失衡、服務滯后、監管乏力等問題。其中,醫療資源在養老機構中的配置比例較低,導致部分養老機構床位空置同時,另一些需要醫療照護的失能老人卻無法住。

另一個問題是部分公辦養老機構服務對象功能錯位,收住了不應接政府救濟的托底保障的對象,造嚴重的服務對象錯位,有失社會公平。同時,養老機構雙軌發展模式中競爭機制不健全,占了民辦養老機構的發展空間。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養老機構的發展模式需要進行調整。據中國養老機構發展研究報告顯示,從我國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和國際養老機構發展經驗來看,“就地、就近養老”是我國老年人養老首選模式和目標。養老機構發展必須建立行之有效的分類管理制度,調整結構改變放現狀。同時,養老機構規模不是越大越好,專業化、社區化、連鎖化將為養老機構發展的主要態勢。

此外,建立養老機構分類管理制度,依據養老機構的服務對象及相應服務功能對其進行分類管理,是管理養老機構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專家建議要盡快建立健全養老機構分類標準和第三方評估機制,據不同類型養老機構的服務范圍,確定不同的監管標準。

最后,養老機構的醫養結合也是發展的重要方向。養老機構的醫養結合要把重點放在健康管理、長期護理和失能康復上,而不是簡單地將養老院與醫院結合起來。同時,養老機構的建設管理也需要避免盲目配建綜合、全科型大型醫療機構。

綜上所述,解決養老機構發展面臨的問題需要建立分類管理制度、調整結構改變放現狀、實施醫養結合等措施,以滿足老年人養老服務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