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常說:“養兒防老。”在農業社會,人們的經濟活與倫理活都在家庭中完,耕地紡織與養老育幾乎可以同時進行。然而,隨著人類進工業社會,單位、企業、社會已經取代家庭,為現代社會養老服務的重要渠道。因此,農業社會價值觀念中,子上承擔的孝親養老功能必然要被社會化養老所分擔。這引發了一個問題:如何在國家與市場的協作下,以合理的方式和價格將子上的部分養老功能給專業人士承擔。在信息炸時代,對養老問題的認識眾說紛紜,但萬變不離其宗,理解中國的養老問題有兩個基本框架:養老服務與養老保障。養老保障關注的是我們養老的經濟來源,而養老服務關注的是當我們老了之后,除了依靠子,我們還有什麼選擇。那麼現在中國社會能夠提供何種程度的養老服務?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中國真的是“未富先老”嗎?判斷老齡化社會的國際通行標準有兩個:第一,1956年聯合國認定,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占總人口比例超過7%時,就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進了老齡化;第二,1982維也納老齡問題大會認定,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過10%,意味著進老齡化社會。中國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兩個標準同時滿足,意味著自1999年底起,中國已正式進老齡化社會,迄今已近20年。中國的老齡化狀況究竟如何?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長劉維林概括出三個基本特點:首先,中國是老齡人口規模最大的國家。據全國老齡辦最新數據,截至2017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億人,占總人口的17.3%。其次,中國是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從年型社會到老齡化社會,法國用了115年,國用了60年,日本也用了30多年,而中國只用了18年。目前中國每年老年人口的增長率在3.5%左右。第三,中國應對老齡化挑戰最嚴峻。發達國家在進老齡化社會時,人均GDP在5000-10000元之間,而這個數據在1999年底的中國僅為850元。這正是中國人“未富先老”的說法的由來。劉維林認為,老齡化既是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任何一個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都會遇到的問題。同時,老年人口中蘊藏著巨大的人才優勢,老齡產業中蘊藏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如果充分挖掘,嚴峻的挑戰就完全可以轉變為中國的又一個機遇。中國對老齡產業的頂層設計也在印證著劉維林關于老齡產業是機遇的看法。過去5年,國家部委出臺了100多個涉老政策文件。中共十九大報告更是明確提出,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早在2016年7月,民政部和國家發改委就印發了《民政事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提出了更為的養老服務系目標,即全面建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系。中國各地也據這一規劃提出了“9073”或“9064”模式,即提倡90%的老人居家養老,7%或6%的老人依托社區養老,3%或4%的老人進機構養老。可以說,這就是未來可供中國人選擇的主要養老方式。那麼在今天,這些養老方式的發展狀況如何?記者對此進行了實地走訪。

首先,記者來到了北京市第一福利院,也就是本地人常說的“一福”。這家公辦養老院以先進的“醫養結合”模式、優質的服務和便宜的價格吸引了眾多老人。北京市第一福利院是一個學習型的福利院,提供各種班級活,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同時,該福利院也注重員工的服務態度和服務質量,制定了一套明確的服務標準,保證了持續穩定的高質量服務。然而,這家老牌公立養老機構也面臨著一些困難,例如人才流失的問題。相比普通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養老機構的護理人員雖然提供更為細致周到的護理服務,但薪資待遇卻相差甚遠,導致人才向民營機構流失嚴重。這也讓人們開始思考,未來年輕人有什麼力繼續投到養老事業中來。

其次,記者了解到了共有產權養老這一新模式。北京市推出了國首個共有產權養老試點項目——雙橋恭和家園集中式居家養老社區模式。這一模式規定購房者擁有養老房95%的產權,并且每間房必須住一名60周歲以上老人并繳納服務費。剩下的5%產權由養老運營商持有,以保證小區的養老用途純粹。這一模式的創新在于實現了供給側和需求側的雙贏。從供給側來看,這一模式解決了民營資本流的問題,使企業能夠快速回收投資并實施運營。從需求側來看,老人們可以養老服務的同時擁有產權,解決了幾代人的養老需求。這一模式在北京市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推廣。

此外,記者還發現養老驛站和文化養老也是未來發展的方向。養老驛站模式將文化娛樂、日間照料、神關懷、養老助殘服務等功能集合在一起,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門服務。這些驛站定位在中低收的居家老年人,價格相對低廉,可以為更多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而文化養老則關注老年人的神文化需求,幫助他們轉變觀念,積極看待老齡社會和老年生活,并提供文化知識和生活技能的培訓,讓他們的老年生活變得有意義、有進步和快樂。

總而言之,中國養老問題已經進了社會化養老的階段。在國家與市場的協作下,養老服務與養老保障正在不斷完善。公辦養老機構、共有產權養老、養老驛站和文化養老等新模式正在逐漸發展壯大。雖然仍然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但中國對老齡產業的頂層設計和政策支持顯示出解決好老齡化問題的信心。未來,隨著這些模式的進一步發展,中國的養老服務將更加多樣化和完善,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養老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