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養老服務格局正在悄然發生變化。最近,北京、青島等地民政部門的調查結果顯示,99%的老人選擇居家養老,只有1%的老人選擇機構和社區養老。失能失智老人中,多達八到九選擇居家養老。傳統的“9073”格局可能正轉向“991”,居家養老的主導地位不僅沒法撼,反而在進一步強化,中國老人的“居家結”,看來還是遠被低估了。

然而,居家養老卻是一朵長刺的玫瑰。上海一位94歲的老,從床上摔倒后不幸離世,而事發時,保姆居然在旁邊看手機。合一83歲的獨居老人,不慎在家中廁所摔倒,無法起,當時廚房里灶火正旺,濃煙已竄出窗外,幸好鄰居及時發現,才避免悲劇發生。居家雖好,危險可不。到2035年左右,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在總人口中的占比超過30%。面對提前到來的居家養老狂,中國社會還沒做好充分準備。

老人居家養老面臨的三大痛點

對中國老人,尤其是失能失智的老人來說,居家養老,往往是“痛”并快樂著。有三大痛點,普遍困擾著中國老人。

痛點1:人難找。無論是在大城市還是小縣城,老人要找個靠譜的人上門幫手,并不那麼容易。現在,我國專業護理人員只有大約50萬,而失能、半失能老人是4500萬左右,專業護理人員缺口高達1000萬。一個幾乎公開的是,許多家政阿姨巧妙把自己包裝了養老護理員。專業護理人員缺,必然導致從業者魚龍混雜,患顯而易見。

痛點2:醫難就。老人們看病就醫是個麻煩事,本來就腳不便、出門機會,再加上就醫流程不,整個過程就一個“難”字。中國老人看病就醫,太依賴大醫院了。老年人看病難沒人陪護,醫保報銷之外的藥和治療對于多數老年人來說依舊是負擔。

痛點3:坑難防。居家養老相比機構和社區養老,便宜,但因為居家養老市場不規范,老人于信息不對稱的被地位,在支出環節很容易踩坑。

未來五年,是居家養老服務供給側改革的關鍵窗口期,也是局者構建優勢的契機。但無論如何,未來“居家養老”一定會為養老主力軍。需要加強養老服務的專業化和標準化,提高服務質量。需要完善相關的政策和法規,保障老年人的權益。需要加強社會對居家養老的認知和接程度,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而面對現在的困境,則需要政府、社會和個人的共同努力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