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擁有龐大員群的國家,然而,這些人大多數都將自己的野心埋在心底,不敢公開表達。為什麼每個人都想當呢?原因非常簡單。擔任職之后,待遇更好、收更高、地位更高,心也更愉快。既然如此,為什麼不去追求呢?一位偉人曾經說過,人們斗所爭取的一切,都與他們的利益有關。這位偉人已經非常明確地闡述了問題。今天,我不是在寫文章來宣揚當的好,而是轉載了一篇名為《且說本位》的文章,作者是我自己(當時是小詹),寫于30年前,發表在經濟日報的《詹國樞每月新聞分析》專欄。盡管這篇文章是30年前的,但在今天看來似乎仍然不過時,我建議大家仔細思考一下,在過去的30年里發生了什麼變化。

《且說本位》一文討論了中國本位意識的問題。無論是鄉長、縣長、市長,還是營長、團長、師長、軍長,科級、級、局級、部級,無一不是“”,無一不有“級”。本位意味著以位作為衡量個人職位、貢獻和收的尺度。在一定范圍和一定時期本位意識有積極的作用。例如,在軍隊作戰中,團長指揮營長,營長指揮連長,這是天經地義的,非常必要,否則會混不堪,導致失敗。同樣,在政府部門中,市轄縣,縣轄鄉,一級管理一級,有條不紊,順理章。然而,本位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位的競爭導致人們更加。在本位制下,很多人為了升而委曲求全,忍氣吞聲,甚至不惜在人格和原則上做出讓步和犧牲。其次,不同行業的競爭也導致了級別的異化。一些企業為了提升級別,拼命擴大投資,只關注企業的產值,而不關心盈利與否。最后,這種本位意識導致了人員膨脹和機構重疊。在1980年到1990年的短短10年間,中國黨政機關的干部數量增加了70%,國家每年支出的行政事業費達到1255億元,占財政支出的36%。這些問題已經到了不堪重負的地步。

本位意識在中國固,這既與千年的封建等級觀念有關,也與現實利益機制有關。人們追求質利益是理所當然的,而在中國,獲取質利益的唯一途徑是工資。工資的高低往往與職大小相連。升了大多數人(尤其是機關職工)增加工資、追求更多質利益的主要手段。而且,一旦升,工資的“含金量”還會隨著住房、福利、用車等的變化而明顯增加。更重要的是,擔任職就意味著擁有權力,而權力則意味著種種不明不白的好……當然,當不僅通常只會升不會降,而且即使出了問題,往往也可以推卸責任,不會到真正的懲罰。在這樣的況下,誰不想當呢?

針對本位意識,可以采取三個對策。首先是利益分流。改變現行工資制中以職為本的參照系,除了黨政機關外,其他企事業單位都應與鉤,按照各自單位的經濟效益和業務技能來評定和發放工資。例如,廣東順德縣已經取消了企業行政級別,據年創利稅的多將企業劃分為“小型、中型、大型、特大型”四類,職工的升級幅度和經營者的收都與年創利稅相關。這樣的標準隨著經濟效益的變化而變化,不再實行“終制”。由于參照系的改變,企業和個人的追求目標也會隨之改變。

其次是利益明。除了工資外,其他利益部分往往于半明或不明的狀態。通過貨幣化和明化這些利益,不僅有利于群眾監督,而且在確定權責關系時也更加方便。這也是實行公務員制度的基礎和前提。最后是權力制約。不制約的權力會導致腐敗。在現行制下,員的權力很大,好很多,但制約很。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員的選拔應該通過一定的程序,由下而上,實行民主選舉。此外,員上任后應到定期考察和征求民意,表現差的應該被罷免。職應該為一種職業,任期屆滿后應進行更替,保持新鮮的流

本位意識在中國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但基礎正在逐步搖。在廣東,很多人放棄位去經商,這已經為一種常態。在廣東,人們對一個人的地位已經不再關心他的級別,而是看他的實際能力和就。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本位意識正在淡化。這是一個大趨勢,將在全國范圍得到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