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達到1346.93萬對的頂峰以來,中國的結婚登記量連續9年下降,2019年跌破了1000萬對,2020年跌破了900萬對,2021年跌破了800萬對。直到2022年跌破了700萬對,僅達到2013年的一半左右。這一趨勢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婚姻在本質上是一種契約行為。在古代社會,由于生產力的落后,人們必須依靠結婚來尋求互助與生存。男人負責耕種,人負責織布,他們共同努力為小家庭提供勞力,并為養老儲備打下基礎。然而,隨著現代社會生產力的大幅提升,每個人都為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個,對婚姻所需的相互依賴的需求大大減弱。

尤其是在當今社會,人們普遍教育程度提高,獨立意識日益增強。信息社會使我們接到的外部信息越來越多,在婚姻關系中,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伴,都有更高的要求。許多年輕人選擇不結婚,有些是主選擇,但更多的是被無法結合。

現代社會的婚姻面臨著巨大的力。首先是彩禮和婚宴的費用,其次是房子和車子的購買,還有下一代的教育費用。毫不夸張地說,對于普通家庭來說,這些都是天文數字。雖然文明社會已經擺了叢林競爭,但在婚姻市場上,競爭更加激烈。而且在經濟穩定發展了幾十年后,絕大多數資源已經被第一代人(數人)所壟斷,年輕人的上升通道逐漸變窄。面對需要耗費巨大資源的婚姻,絕大多數年輕人都無力承擔,所以結婚率下降為了這種無力的表現。

事實上,作為社會是人類的本能。然而,進文明社會后,這種本能被抑了,似乎與文明的發展目標相悖。但結婚率的下降和子化卻是許多國家進發達經濟后的必然趨勢,其中的原因非常復雜。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工業化促進了生產力的提高,但資源分配使得財富向部分人集中,絕大多數普通人相對于100年前的財富差距更加明顯。年輕人選擇不結婚,或許是一種無奈的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