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化一直存在兩種不同的發展路線:一種是城鎮化,強調發展中小城市,讓農民就近進城;另一種是城市化,發展大城市,強調集約度。從2019年4月發改委發布的《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到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都明確指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是未來的重點發展方向。這個選擇有重大意義。

首先,這標志著資源會更多向大城市和都市圈聚集,平均分配、強行拉平各地發展的方式將被摒棄。大城市會獲得更多的加持,其他地區主政者最重要的是提供托底和基本的公共服務,發展速度和水平因地而異,不再強求一定要和發達地區拉平。這是打破區域大鍋飯的思路,是符合客觀規律的。有所加持,有所放棄,不是平均用力。即使在國,也不是每一個地方都像紐約一樣繁華、都像硅谷一樣能獲得無限資源和資本,中部同樣有很多荒蕪小鎮。

其次,城市之間的差距會加大。房價“鶴崗化”和“香港化”同時出現。人口流出、資源較的三、四線城市,房價不會持續上漲,有的會像鶴崗一樣出現幾萬元一套的拋售價。而大城市和都市圈,由于人口和資源的持續涌,房價有堅的需求支撐,香港水平的房價并不是天方夜譚。

第三,觀察城市的視角出現重大變化,要用都市圈、城市群,而不是單一城市邊界來進行分析。最典型的如深圳,只看2000平方公里的行政邊界,容量有限,但如果從都市圈角度,東莞、惠州都是其延腹地。珠三角的產業鏈與深圳核心區有協同關系。從這個角度,華為從市區搬離到東莞松山湖,并不是拋棄深圳;而是城市化過程中,在同一都市圈進行資源再配置。一個城市變大,制造業會逐漸向城市外圈移,核心區高房價留下的是金融與總部經濟(華為總部仍留在深圳)。同理,分析上海,不能只看上海的產業結構和競爭力,而要與長三角統一分析。上海市正連同江蘇、浙江兩省醞釀出臺《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初步擬定將覆蓋上海加蘇州、無錫、南通、嘉興、寧波、舟山、湖州等“1+7”市,陸域面積4.9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650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