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地主”是對某一特殊群的稱謂。在某個歷史階段,“地主”代表著財富和剝削階級的含義,也是“專政”的對象。隨著中國經濟制度的改革,特別是市場經濟的實行,地主這個詞已經不再存在,然而它仍然深深烙印在一些人的記憶中。目前中國實行的是土地承包生產責任制,每個人據自己的勞和耕種況,相應的收益,與地主已經沒有任何關系。

然而,在閑聊和其他流場合,仍有些人自稱是地主的后代,這是為什麼呢?要理解這個問題,首先要從地主的起源說起。地主指的是家族擁有土地,家庭員并不參與勞的人。在中國解放后的土地改革中,據當時的況,農村階級被劃分為地主、富農、中農、貧農和工人。在土改和文革期間,地主們紛紛被打倒,土地也被沒收。改革開放后,地主們得到平反,但土地已經全部歸農民集所有。以前人們普遍認為錢和土地是永遠不會變的,擁有它們就有保障。這種觀念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地主的存在。盡管地主會雇傭他人幫忙種地,但他們也會親自參與農作活。地主的經濟來源還包括利息,盡管多數人在貧困時期無法償還借出的錢,地主也不會過多追究。因此,一些人喜歡自稱是地主后代,可能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祖先到自豪。

過去,由于地主擁有土地,可以不勞而獲,通過收取地租獲得收,靠雇傭長工和短工干活,地主們過著悠閑自在的生活。他們可以請私塾先生教授子弟古詩經文,傳承禮儀道德。正因為如此,地主們心看不起其他農民,自認為自己有良好的家風,子弟也有著禮儀的傳統。基于這些原因,他們認為自己在道德上能夠給整個社會樹立榜樣,意味著自己擁有貴族統。現在一些人自稱是地主的后代,可能還存在一種自豪和榮譽。尊崇貴族的思維在一些人的潛意識中并未消除。盡管歷史的車一直向前推進,對地主的仇視心理或者輿論的引導,長期形的尊崇貴族的思維在短時間很難從人們心中消除,很多人仍然持有這樣的觀點。因此,地主后代在某種程度上會到特殊的關注和尊重。

然而,現在喜歡自稱是地主后代并不是什麼壞事,只要這種自稱是基于對知識、禮儀和良好道德的尊重。在農村生活中,人們常常會談到自己家曾經被劃分為地主的況。有些人稱他們家曾經是地主是因為他們家族曾經通過勤勞掙錢省吃儉用買地,而買賣土地在當時也是政府允許的行為,土地被沒收后他們并沒有反抗,個人又有何過之有?他們并不認為自稱地主后代是一種恥辱。對于他們來說,家族的地主份給他們一種共同的覺。事實上,現在喜歡自稱地主后代并沒有什麼不妥,只要這種自稱是出于對知識、禮儀和良好道德的尊重,他們并沒有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