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路社12月14日的報道,每天有60艘滿載的大型油往返于中國與波斯灣之間,這條印度洋航線為中國提供了一半的石油供給。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專家布魯斯特認為,一旦中國決定武力收復臺灣地區,中國最大的挑戰不在東海或南海,而在印度洋。

東海范圍狹小,于第一島鏈部。中國可以依靠陸基航空兵實現對東海的控制,無需海軍力量出。因此,在中國武統臺灣的過程中,日本和韓國難以發揮作用,尤其是在中國與日韓之間的經濟和軍事差距不斷拉大的況下。駐日軍和駐韓軍能否發揮應有的作用也存在不確定。南海方向更加困難,菲律賓的國防建設差強人意,無法提供海空戰系。菲律賓只能作為國向臺灣進軍的跳板,因為島距離臺灣最近只有400公里,軍在菲律賓部署戰斗機可以在20分鐘趕到臺海上空。然而,從東海到南海的海空域都在中國陸基航空兵的打擊范圍,一旦國決定武力介,解放軍完全有能力對軍在日韓以及菲律賓的軍事基地進行確打擊。因此,即便是國在東海和南海部署了大量兵力,也很難阻止解放軍在臺海發軍事行

然而,印度洋距離中國較遠,卻可能為中國在武統臺灣問題上的最大挑戰。中國有一半的能源來自于波斯灣,而印度洋是中國油的必經之地。然而,軍在印度洋擁有強大的實力,一旦國及其盟友打算切斷中國的能源運輸航道,中國就必須派出大量海軍兵力來確保航道的安全。盡管中國海軍備一定的遠洋能力和高度的信息化作戰能力,但整軍力投送上仍然落后于擁有固定軍事基地的軍,這將為軍在與中國對戰中發揮優勢提供了有利條件。

中國向中東進口的能源必須通過印度洋運輸,這對中國經濟發展至關重要。中國的能源運輸航道必須經過波斯灣出口和馬六甲海峽。軍只需要掌控這兩個戰略要地,就能功控制從中東到中國的能源航道。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和泰國等國都是國的盟友,所以在和平時期,這條航道不會威脅中國的能源通道。然而,一旦發沖突,這條航道必然會被層層封鎖。因此,一旦臺海發生戰爭,出于圍堵和遏制中國的目的,國將嚴重影響中國的能源安全。

然而,中國并不束手無策。自2013年起,中國推出了“一帶一路”倡議,旨在重新打通從中國到中東再到歐洲的“綢之路”。借助陸上綢之路,各國貨可以通過陸路運輸進行互通有無,從而減對海運的依賴。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下,亞歐班列已經功運行,中國與歐洲之間開始采用陸上運輸的方式進行貿易。此外,中吉烏鐵路也在蓬發展。除了鐵路運輸,中國還在修建石油運輸管道,開拓中東以外的能源通道。例如,中國與中亞國家之間建設了多條石油天然氣運輸管道,與俄羅斯之間也建設了多條管道。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南線,中國還通過基斯坦瓜達爾港建設了一條輸送油氣資源的管道,用于輸送來自中東的油氣資源,部分避免了印度洋被封鎖的問題。此外,中國還向委瑞拉等其他油氣資源國購買資源,實現能源運輸和來源的多樣化,最大程度地避免被封鎖的況。

盡管西方關于印度洋是中國“罩門”的說法有一定道理,但它也提醒我們,多元化和多樣化的能源供應和運輸策略是非常正確的。中國應繼續堅持并實施這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