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中國和歐盟舉行了第二十四次領導人會晤,這是一個重要的戰略通平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了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而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則與米歇爾和馮德萊恩共同主持了會晤。中歐領導人會晤始于1998年,旨在加強兩方的戰略通。2003年,雙方達了全面發展戰略伙伴關系的共識。今年是中歐領導人會晤機制建立25周年和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建立20周年,中歐關系進了新的起點。
此次會晤將就中歐關系中的方向和戰略問題進行深流,為中歐關系的發展規劃藍圖提供指導,并確定重點和注力。當前,全球正在經歷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地緣沖突持續延宕,世界經濟復蘇乏力,中歐關系也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盡管中國和歐洲在歷史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存在差異,但它們是伙伴而不是對手,合作多于競爭,存在廣泛的共同利益,尤其是在經貿領域。從2003年到2019年,歐盟連續13年為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2022年,中歐貿易總額達到8563億歐元,同比增長23%,創下歷史新高。中國在高端制造業、低碳產業、數字經濟等領域擁有廣闊的市場,而歐洲則在這些領域擁有高科技優勢。因此,中歐經濟形了強大的共生關系。
除了經濟領域,中國和歐盟都堅持多邊主義理念,為雙方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國一直倡導真正的多邊主義,強調開放包容,主張各國平等。而歐盟作為由27個國家組的組織,在多邊主義方面的支持深骨髓,并在其規范文本中現出來。然而,近年來,全球范圍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逆流不斷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頻頻挑戰多邊主義治理格局。特別是國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對他國實施制裁,或者通過各種手段吸引高科技企業將產業鏈布局到國,這對中國和歐盟都是挑戰。中國和歐盟都反對國的“國優先”政策,站在抗議國單邊主義的最前線。
中國和歐盟的多邊主義共識為雙方在經貿、應對氣候變化以及地區熱點等問題上的合作提供了廣闊空間。然而,近來中歐關系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雜音”。歐盟對中國作出了“合作伙伴、競爭者、制度對手”的定位,并提出了對華“去風險”的論調。此外,歐盟還對中國的電汽車發起了反補調查。隨著中博弈的加劇和地區沖突的持續,歐盟對中國的認知發生了微妙的偏差,其態度變得更加復雜。在這個時候,通過對話澄清誤解,以通打消疑慮,是推中歐關系重整行裝再出發的必要選擇。
在過去30年里,意識形態差異沒有為中歐關系健康發展的絆腳石。未來,中歐關系的穩健前行仍然需要以互利共贏、開放包容的多邊主義為基礎。面對日益不確定的世界,中歐如何擴大共識、妥分歧,是考驗雙方領導人遠見卓識的重要問題。相信第二十四次中國和歐盟領導人會晤能夠回到“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神原點,為站在歷史新起點上的中歐關系撥開迷霧、啟迪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