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讀到一篇文章,讓我深思不已,現在我想與大家分。這篇文章講述了中國傳統社會設計中的巧妙之,我將其稱為"遞歸吃民法",也有人做"修齊家治國平天下"。遞歸吃民的核心在于不斷吸納新的民眾進系,而要如何鼓勵民眾的生產呢?答案是讓生產者直接益于生育,以確保生產者與整個系目標的一致。那麼如何保證生產者的收益呢?答案是弘揚孝道。所以為什麼說"百善孝為先"呢?因為孝是整個系運轉的最底層邏輯。而且這里所說的孝,指的是父母通過各種形式的質和神剝削,可以參考二十四孝的故事。

在二十四孝中,有幾個故事放在一起閱讀非常有意思。比如賣葬父、臥冰求鯉、涌泉躍鯉、埋兒奉母等故事生地闡述了遞歸吃民法的運算邏輯,即父>母>子>兒媳>孫。而最核心的一點是,只要還有一個下線存在,代價就可以完全轉嫁,并且收益由上線完全占有。舉個例子,埋兒奉母這個故事中,夫妻兩個人商量后決定將自己的兒子活埋。然而,請問,為什麼你們兩個人作為道德典范不活埋自己呢?為什麼活埋了兒子的人反而為道德典范呢?這值得我們思考。

當我們理解了中國傳統社會的最底層邏輯后,就能夠理解幾乎所有與婚育相關的執念。因為實際上并沒有那麼多執念存在,整個傳銷系中只有一個執念,那就是盡可能多地發展下線。為什麼男要結婚?因為結婚后立刻就有一個下線。為什麼也想結婚?因為只有結婚才能生育,只有生育才能有下線(這也是為什麼要嚴格防止非婚生育的原因)。為什麼一定要生兒子?因為只有兒子才能繼續發展更多下線。在這個系中,兒則被視為去別人家當下線的人。為什麼購買兒子也要優于親生兒?因為發展下線與緣關系關系不大。為什麼要催生?因為如果只有兒子,等兒子長大后就很難控制了,必須發展新的下線以尋找新的代價。為什麼要支付彩禮?翻開歷史一查,這個歷史沒有年代,但每一頁都強調仁義道德。以上言論確實有一定道理,但也比較極端。你對此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