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一位50歲的大媽利用夾子音模仿年輕子的聲音,與一位上海大爺網長達4年,功騙取了大爺170余萬元的養老金。據長江說法的報道,這位名李大爺的男子在2018年通過微信搖一搖功能,搖到了一個聲音甜、照片迷人的子吳某某。吳某某細致微的問候讓李大爺到了久違的溫暖,兩人很快建立了關系。盡管兩人從未見過面,但他們的毫不減。吳某某總是以各種借口,如生病外婆的喪事,讓李大爺一次次轉賬,總額達到了170多萬。看來李大爺是深陷其中,直到法院開庭審理此案,兩位才得以相見。當見到吳某某真人后,李大爺才發現吳某某哪里是什麼妙齡子,而是一位年近50的已婚婦。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吳某某并不識字,只是學會了編輯文字消息,用夾子音模仿子聲音,用網絡上的照片冒充自己。當真相大白,吳某某被上海高級人民法院以詐騙罪判11年有期徒刑,并罰款人民幣10萬元,責令退還騙取老爺子的錢款。這起網絡詐騙案更是對網絡友的警示,在虛擬的世界里,特別是老年人易孤獨、空虛,自然了騙取的對象。

"網絡"詐騙案件的"策略"特征詐騙罪,是指行為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通過虛構事實或瞞真相的手段,騙取他人較大數額的公私財。其行為模式為:行為人實施欺詐行為→被害人產生錯誤認知→被害人基于錯誤認知分財產→行為人獲得財產→被害人遭財產損失。伴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網絡友已為一種時尚流,網絡中的現象也日益普遍。然而,這種存在于真實社會之外的虛擬網絡,也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本案便是一起典型的以"網絡"為名的詐騙案件。犯罪分子常以為名,實施詐騙行為,其"策略"往往有章可循:1. 塑造"角"利用網絡社平臺,抓住被害人急切尋找伴孤獨、尋求認同等心理,虛構出符合被害人心期待的"角",吸引防范能力較弱、易犯罪分子欺騙的被害人。2. 獲得信任通過日常聊天流等方式,營造出"加深了解""培養"的假象,與被害人建立起虛假的""關系,并在此過程中獲取被害人的各類信息,進一步贏得被害人的信任。3. 編造欺騙言論在充分獲得被害人信任之后,編造"生病""借款""急需要""資金周轉""共同投資"等借口,騙被害人付財。這種網絡詐騙案件已為老年人易騙的警示,特別是那些找到伴、尋求認同的人。警惕披著""外的詐騙,網絡友應多一份警覺。凡涉及借款、投資等金錢問題,要提高警惕,建議認真核實對方份,避免落騙子的"溫"陷阱,造財產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