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全公務員獻”和“槽姐”事件還未平息,上海卻宣布要執行“清除網絡戾氣工作”。這引發人們對小姑姑是否被激怒、人扭曲或道德淪喪的懷疑。然而,這一切都指向了一個問題——公信力的濫用和私用。在這個信息炸的時代,公信力已經為政府、組織和個人在公眾中建立信任的關鍵。然而,在這次事件中,我們看到的是公信力的肆意揮霍和私用。政府以“清除網絡戾氣”的名義,對網絡言論進行干預,這無疑是對公民權利的侵犯。這種行為也大大損害了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度。更令人擔憂的是,這并不是個別事件。近年來,我國各地頻頻出現類似的事件,例如真正的人才流失,只剩下一些所謂的“磚家”如王福重、趙燕菁、董藩、張興海、丁宏佐、許憲春、陳浩、李劍閣等人。這些人憑借自己的地位和影響力,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的不信任。面對這些現象,我們需要反思:我們的社會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嚴重的公信力危機?我們需要找到問題的源,從源頭解決問題,而不是簡單暴地進行“清除”。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公信力的建設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長期努力和積累。只有當我們真正做到公正、公平、公開,才能贏得公眾的信任和支持。總的來說,上海的“清除網絡戾氣工作”讓我們看到了公信力的濫用和民眾信任的破裂。這不僅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也是一個需要我們共同努力解決的問題。否則,我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那些真正的人才離我們而去,留下一堆只會拍馬屁的“郭沫若”似的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