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親是60年代出生的人,有一個姐姐,一個妹妹。姥爺家的家境一般,但也不是太窮。在那個吃飽飯排第一位的年代,他們給兒找婿的標準,就是能選條件好的肯定不選條件差的,能在同村找的,就不讓兒嫁到外地去。姥爺家的家境一般,但也不是太窮。在那個吃飽飯排第一位的年代,他們給兒找婿的標準,就是能選條件好的肯定不選條件差的,能在同村找的,就不讓兒嫁到外地去。大姨結婚后吃苦累,十年后命運卻發生反轉。大姨夫是同村一個并不富裕的小伙子,不知道當初姥姥選中大姨夫的原因是什麼?難道姥姥有未卜先知的能力?知道這個平平無奇的小伙子,以后必定會飛黃騰達?在大姨嫁過去的前幾年,一直過的很辛苦。大姨夫沒有什麼手藝,那個年代的人,也很有人能在城里有一份工作。但他們結婚也有一不大不小的新房子。比父母結婚時條件要好一些。除了種地,我小時候記得大姨夫還賣過糖葫蘆,因為我太吃糖葫蘆了,所以印象深刻。大姨嫁過去的前幾年,日子過的,也吃了不苦頭。大姨夫在他姑姑的幫襯下,先是跟表兄弟一起承包了幾十畝的果樹,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后來又跟著那幾個親戚合伙開起了磚廠。經營了幾年,竟然從當初那個走街串巷,賣糖葫蘆的落魄小伙,搖一變,了財大氣的老板。大姨夫在同村買了一別人蓋好的新房子,那戶人家在農村的房子蓋好剛一年就搬去了城里,于是便宜售賣了。幸運的是,買房子還送了房子后面兩宅基地,大姨夫用自己廠子里的磚,把兩宅基地壘上了圍墻。大姨父一下子了親戚里,房產最多的人。接著大姨夫就了親戚里第一個買車的人。可能因為對之前借錢的事耿耿于懷,大姨夫對姥姥和這邊的親戚,都比較冷漠而疏遠。大姨說,自己不賺錢,所以沒有話語權。但是除了親戚關系,大姨對這段婚姻非常滿意。臉上的笑容漸漸多了起來。他們的兒子沒有讀書,大姨夫通過自己的關系給他找了個工作,把兒子留在了邊,結婚生子,天倫之樂。兒則嫁到了一個門當戶對,家庭條件同樣優越的家里,也過起了不用上班,食無憂的生活。前幾年大姨一家都搬到了城里,買了兩套大房子。大姨一直沒有上過班,兒媳婦幫一次補繳了社保,現在領上了養老金。每天就是做做家務,接送孫上學放學。母親和小姨都說,大姨是們三個人中,現在活的最滋潤的一個人,三姐妹中年紀最大,卻看起來最年輕。也算是苦盡甘來。

母親小時候學習很好,別的孩子八歲上學,因為要幫家里干活,幫姥姥帶孩子,所以十歲才被家里送去讀一年級。結果老師一考試,發現都是100分,就直接讓跳級去讀三年級了。也一直考第一名。高三的時候,當時本來家里想讓大專,因為大專畢業出來直接包分配安排工作。可是老師卻覺得這麼好的苗子不去考大學可惜了,于是鼓勵考大學,最后卻不知道什麼原因發揮失常,沒考上。落榜的母親沒有灰心,去了長沙姑姑那里。姑姑幫找了一個工作,并且準備給介紹個當地的小伙子。可這個時候,姥姥卻著急了,認為,兒嫁的遠,以后有事也指不上了!于是姥姥一封信接一封信,連哄帶騙,把母親又騙回了老家。并且開始安排給相親了。母親跟父親相親的時候,并沒有相中父親。那會爺爺家窮的叮當響,一家幾口人在一套房子里。但是姥姥卻滿意。覺得在部隊的父親就等于吃公糧的人,比起農村種地的農民,要強多了。母親曾經試圖反抗過姥姥的包辦婚姻。但胳膊擰不過大。相親結束父親回到部隊的時候,母親自作主張給父親寫了信,說兩個人不合適。類似于現在的分手信。但是父親相中了母親,不想放棄。他發電報告訴人,催著人往姥姥家跑了好幾趟。最后母親經不起姥姥的泡,答應了這門婚事。這也為為了,母親后來每次跟父親吵架后,埋怨姥姥的理由。說:這就是你給我找的好婆家?人是姥姥選的,一輩子的苦卻是自己吃的。

結婚后沒有房子,又被叔叔鬧著分家趕了出來。父親一個人在部隊,不知道我們母倆在老家的艱苦,母親就帶著我住在姥姥家。一直上學的母親,開始學著做農活,爺爺本不會幫忙,反而會在背地里挑撥離間,攛掇著父母吵架。后來,在姥姥家的幫忙下,父母借錢把房子蓋了起來。父親復員轉業回來后,有了正式的工作。雖然父親了有工作的吃公糧的人,父親和母親兩個人卻勤儉辛苦了一輩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因為沒有家底。也沒有門路,只能靠多干活,多吃苦,一點一點把錢攢下來。后來我們家了村里第一個在城里買房的人。也是母親三姐妹里第一個在城里買房的人。雖然很快搬到了城里,但是父親母親的工資卻并不高。俗話說貧賤夫妻百事哀。印象中,從我小時候,父母便經常吵架,無非是那些娘家婆家,蒜皮的事,吵來吵去,永無休止。每每吵架,母親就一個人落淚,就會埋怨姥姥給找的婆家,讓盡了氣,吃盡了苦。在我上班以后,有段時間,母親緒非常強烈且意志堅定地,要跟父親離婚。父親礙于面子,不想離,于是找各種借口阻撓。兩個人正極限拉扯的時候,我結婚了。這一結婚,也把母親想離婚的念頭打斷了。再后來父親五十多歲的時候,在一場意外中去世了。現在母親六十歲了,沒有再婚。可能對婚姻失去了信任,也可能對老年人的婚姻有太多的顧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