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法治題材影片《第二十條》引發了關于“正當防衛”議題的熱議。該片以藝的角度向觀眾再次釋放國家支持正當防衛、鼓勵見義勇為的信號。最近,本報記者邀請了法學專家、檢察就觀眾發出的疑問進行解答。以下是他們的見解。

正當防衛在現實適用中有著怎樣的要求?它與“故意傷害”的界限在哪里?為何刑法第二十條曾為“沉睡”的條款?這些問題引發了專家們的深探討。

在對司法實踐中認定構正當防衛的關鍵時,司法實踐中認定構正當防衛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正當防衛的起因條件、時間條件、對象條件及意圖條件。張建偉教授指出,正當防衛屬于免責事由,認定構正當防衛的關鍵,是案件涉及的正當防衛要件事實的正確認定。在辦案人員事后進行判斷時,要立足防衛人在防衛時所景,按照社會公眾的一般認知,依法作出合乎理的判斷,不能對防衛人有所苛求。

對于法條中所要求的“正在進行”,據周惠永教授和張建偉教授的看法,需要認定為不法侵害已經開始的,應當認定為不法侵害已經開始;對于不法侵害雖然暫時中斷或者被暫時制止,但不法侵害人仍有繼續實施侵害的現實可能的,應當認定為不法侵害仍在進行。

影片《第二十條》藝化地呈現了正當防衛的法律條款從“沉睡”到激活的過程,這背后現了檢察機關對辦案理念變化。辦案人員應當不斷轉變執法司法理念,順應人民群眾新需求,提高執法司法水平。檢察機關也更加注重對案件的釋法說理、近群眾及時發聲,以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

此外,影片也通過普法活厘清正當防衛與故意傷害等的界限,讓老百姓有信心、有底氣、有方法依法捍衛自己的合法權利。通過影視作品的方式把“法不能向不法讓步”的聲音擲地有聲地喊出來,也讓人民群眾真切到司法機關、司法人員在高質效辦好每一案件中傾聽人民呼聲、聚焦實務熱點、積極轉變司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