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一位70歲的阿姨因微信賬號被封登上了熱搜。在鏡頭前大哭,聲稱生活沒有樂趣了,將要孤獨一生了。鏡頭的那邊,緒十分激,讓人能夠輕易地的無奈與痛苦。的痛苦與崩潰在于W信賬號被封。原來,早前在一家超市門口參加免費的紙活。 但發起這個活的兩位年輕人說,要參與這個活,需要關注賬號再群發宣傳。對手機探索度并不高的,哪里懂得怎麼作。于是非常放心地將手機給了兩個年輕人,讓他們幫自己作一下。誰知這一作導致的W信賬號因涉嫌違規被封。W信就此退出了的生活,這讓到非常難、不便。

這則新聞在13日當天引起諸多人關注,直接登上高位熱搜。對于阿姨的哭訴,有的人表示千萬不要把手機給陌生人,貪小便宜可要不得。 有的人說,老年人確實很孤獨,對于他們來說聊天件算得上是他們的生活寄托。 也有的人說,因為這件事哭得那麼崩潰委屈至于嗎,換一個W信不就好了? 但,對于那位70歲的阿姨來說,真的至于。

對于當下的老年人來說,他們依賴手機,但是并不會作手機。 很多時候都需要讓子或者他人幫忙作。 賬號被封,換一個賬號就行,這對于年輕人來說非常輕松方便,但是對于70歲的阿姨來說,卻是很難的一件事。孩子在邊還好,可以讓孩子幫忙作,但是孩子不在邊,就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弄。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我們的日常生活越發便利,很多的事通過手機就能夠完,千里之外的資訊也能夠通過一個小小的鐵盒子輕松得知。可是這份智能與便利,僅僅只是針對我們這類年輕人的。 對于那些接信息閉塞的老年人而言,這種便利,意味著他們的壁。

截至2021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67億,據《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預測,在2050年的時候,我國老齡人口將超過4億。 隨著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一邊是帶著焦慮奔向未來的年輕人;一邊是難以融科技社會,逐步變“邊緣群”的老年人。 他們擁有手機,但并不知道該如何使用。 對于手機的功能要求,僅僅停留在接聽或者撥打電話上。 稍微流點的老年人或許還能玩兒微信,但與朋友通大多數是通過語音流,至于更高級的手機功能,他們就不會使用了。

一邊是漸漸不能靈活反應、自我控制的軀,一邊是難以融的現代科技社會,這讓老年人心的惶恐與孤寂逐步放大。 這一代的老年人不像年輕人,在很小的時候就接過知識教育。他們有的雖然認識字,但對于很多東西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資訊接收范圍非常窄。

與社會節,讓他們漸漸將自己活了孤島……對于已經老去的人,多一點耐心,多一點理解。 面對機能的老化,他們也很惶恐無助,他們也不愿意給年輕人增加負擔,但面對現代科技,他們是真的不會、不懂。 為子的我們,能做的就是給予他們鼓勵與支持。

現在正值壯年的我們,在幾十年后,也終將老去。 也會因為與社會節,導致不清楚更加現代化科技化的社會規則。 倘若我們失去對外界的好奇心,失去持續學習的能力,失去對外獲取資訊的能力。 或許我們可能會像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那位監獄圖書館管理員布魯斯那樣。 服刑期滿后,他回到社會中,但因為在監獄待得太久了,導致出獄后不能適應外界生活,最后結局并不好。 我們當然不會如影視劇中的人,得到那種不好的結局。 但由于與社會節,勢必會讓我們的老年生活變得乏味、孤寂。 因此,對于未來將會老去的我們,一定要保持對外界強烈的好奇心,培養持續學習的能力,不要將自己活一座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