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社會中,35歲+的失業現象變得愈發常見。很多人都產生了疑問:這些三四十歲的中年人都去哪了?他們靠什麼謀生?又如何再次就業呢?

一、35歲+中年人的失業原因

1、常年高工作“被掏空”

從996到007,職場的高卷風氣日益激烈。年輕人或許可以“以命相拼”,但年紀大了的中年人最擔心的是質下降和熬夜導致突發疾病。掙的錢還不夠支付醫療費用,因此他們主辭職停下來休養,因為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2、照顧父母或者小孩

現代人普遍結婚晚,家里老人和小孩的年齡差距大。一旦有家庭員生病,無法離開人照顧。尤其是慢病患者需要長期照顧,因此雙職工家庭為了平衡工作和家庭,常有一人選擇退出職場來照顧家庭。

3、基層工作者容易被年輕人替代

不是每個35歲+的中年人都能晉升到管理層。大部分人長期在基層崗位工作,隨著年齡增長,效率降低。單位為了保持企業活力,會選擇“新陳代謝”,淘汰35歲+的中年人。

二、35歲+中年人失業后該怎麼辦?

1、學習技能再就業

除了年輕人選擇考公務員或考研究生,中年人普遍選擇考取各類證書,如營養師證書、心理咨詢師證書等。學習一些技能,對于再就業是有好的。

2、選擇哪些技能更吃香度?

近年來,有一種說法在網上流傳,即大多數普通人一生的盡頭,男人是當保安,人是當保姆。然而,保安和保姆這些職業技含量低,沒有多發展空間,收也有限,而且還容易被人看低。因此,三四十歲的中年人應該學習一些更含量的再就業技能,比如中醫。

3、普通人能學習中醫嗎?

如果說有什麼“越老越吃香”的職業,那就是教師和醫生。相比年輕醫生,老醫生,尤其是老中醫,擁有富的臨床經驗,深老百姓的稱贊。現在國家大力推中醫傳承和發展,旨在讓中醫技得以發揚大。中醫文化雖然龐大而復雜,但并不是完全無門檻的職業。普通人學習中醫時,如果能得到經驗富的中醫名師指導,學習起來會更加得心應手。針灸、推拿、刮痧、拔罐、艾灸等中醫技在我國民間廣泛應用,老百姓對它們接度很高。因此,學好中醫技,再就業并不是難事。

三、針灸鼻祖皇甫謐的故事:學中醫,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

如果你認為35歲+學習中醫已經太晚了,那麼請了解一下針灸鼻祖皇甫謐的故事。他20歲時游手好閑,沒有學習上的追求。直到被叔母罵醒開始修治學,26歲起到42歲,他寫了一系列史學書,為一名文學家。42歲時,他得了風關節炎,為了治療自己的病,他開始專心攻讀醫學。最終,在46歲時完了我國第一部針灸學專著《針灸甲乙經》。在古代,醫學書籍沒有現在這麼富,皇甫謐在學習過程中經歷了很多困難,但他毫不畏懼,最終通過百折不撓的意志將古代有關針灸的知識整理、總結起來。在吸收許多古典醫學著作的華基礎上,他科學地歸類整理了針灸的位,并通過自己親嘗試驗證了這些位的功效。皇甫謐的針灸學果被列為學醫必讀的古典醫書之一,他也被尊為“針灸鼻祖”。

四、普通人學習中醫的好

1、守護家人的健康

隨著環境和食的變化,一家人很難健康無病。濫用抗生素會破壞平衡,導致病惡化和反復發作。中醫主張辨證論治,善于調理,因此學習中醫養生知識和技能,可以預防疾病、調理小病,防止大病滋生,守護家人的健康。

2、未來剛需職業

隨著新生兒數量的逐年減,養老型社會必然來臨。養老型社區的興起將需要大量懂得中醫知識和技的社區工作者,包括衛生院和藥店從業人員等,都需要中醫專業人士提供專業指導。

3、照顧家人的同時學習一門技能

如果家里有長期需要照顧的慢病患者,看護人無法工作賺錢,這時學習中醫技不僅可以讓家里的患者得到更好的照顧,還可以同時學習一門技能,以后可以以此為生。

結語:

總的來說,35歲+的中年人失業后,學習中醫是一條技含量更高、更含金量的再就業路徑。作為中華民族的國粹瑰寶,學好中醫不僅能守護家人的健康,增加就業機會,還能傳承中醫文化和技,讓更多的老百姓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