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專家稱“寡婦年”不宜結婚是迷信,民政部回應將予以關注

最近,“寡婦年”不宜結婚的傳聞在網絡上引起了熱議,有網友在民政部網上留言建議民政部或其他部委聯合發文,引導居民不迷信影響,正常結婚。對此,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回應表示將予以關注。

“寡婦年”源自“寡年”,也稱為“無春年”“盲年”,是指整個農歷年都沒有“立春”的年份。在中國農歷中,這樣的年份其實很常見,平均2至3年左右就會出現一次。比如2019年豬年、2021年牛年、2024年龍年、2027年羊年都是“無春年”。2023年由于“閏二月”的出現,出現了兩個“立春”節氣。2024年春節是2月10日,而立春是2月4日。2025年春節是2025年1月29日,而立春是2月3日,所以2024農歷年整年都沒有“立春”節氣。

有人據“寡”字,將“無春年”演繹出了“寡婦年”。據民間傳言,這樣的年份不適宜結婚,因為古人將“立春”與生育聯系起來,春不立,則生肖不旺。因此,在“寡婦年”結婚就會被視為不吉利。

然而,專家表示,“寡婦年”不宜結婚的說法是迷信的,沒有科學依據。農歷與歷的時間差只是巧合,對于個人的生活和婚姻幸福不會造影響。因此,網友建議民政部或其他部委聯合發文,引導廣大居民在龍年正常結婚,不迷信、社會傳言的影響,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回應網友的留言中,民政部社會事務司表示將予以關注。這也表明了政府對于社會民生問題的重視,以及對于迷信言論的負責態度。

因此,我們應該相信科學,不要被迷信的言論左右。結婚是一個人生大事,應該據自己的意愿和實際況來決定,而不是到一些沒有科學依據的說法的影響。政府部門應該積極引導社會輿論,讓更多的人能夠理看待這樣的傳聞,不因迷信而影響正常的生活和決策。

在一個現代社會中,我們更應該相信科學,不要被迷信的言論所左右。政府部門也應該加強對社會輿論的引導,讓更多的人能夠理看待這樣的傳聞,不因迷信而影響正常的生活和決策。希在未來,我們能夠更加理地對待這樣的傳言,不被迷信所左右。